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犯罪活动也开始抬头,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中央对公安部领导班子做出调整,赵苍壁卸任公安部部长,司法部部长刘复之改任公安部部长,由此,刘复之成为第五任公安部部长。
令人没想到的是,刘复之刚上任不久,便受到邓小平的批评,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复之的早年历史。
1917年3月31日,刘复之出生在广东梅县三角地约亭岗村一个华侨家庭,与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是老乡关系,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广东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思想方面较内地更加开放一些,而且,广东省还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此外,刘复之的父亲在香港经商多年,参加过同盟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刘复之早早地接触到革命思想,为其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刘复之放弃了香港舒适安逸的生活,怀着满腔救国热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与中央党校学习,在这里,刘复之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决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刘复之有文化,思想开阔,思维敏捷,正是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人才,经过组织的严格审查,刘复之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安排做朱老总的秘书。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一次偶然接触中,刘复之结识了八路军129师的两位首长刘伯承与邓小平,刘邓认为刘复之是个可造之材,便邀请刘复之到129师工作,就这样,刘复之便又成了刘伯承与邓小平的秘书。
不得不说,这次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复之的一生。
其实早在抗战期间,刘复之便从事政治保卫工作,曾担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锄奸部一科,在此期间,刘复之认真履行锄奸职责,与叛徒、日伪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刘复之进入公安部门任职,长期担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一职,并成为公安部党组成员,对于维护全国治安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于1964年升任公安部副部长。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公安部成为“重灾区”,副部长刘复之、凌云等被“打倒”,暂停了工作,作为公安部部长的谢富治甚至提出“砸烂公检法”的口号,公安部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九一三”后,公安部的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公安部展开“批林整风”运动,另一方面,公安部还面临“翻旧账”的问题,为了解决“翻旧账”的问题,公安部部长李震多次召开会议,结果却不欢而散。
1973年10月22日,公安部爆发惊天大案,公安部部长李震竟然被发现突然死在公安部机关大院的热力管道下面,副部长于桑、刘复之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受到“保护性审查”,不过,最终调查结论是李震自杀身亡,于桑、刘复之也被解除了监禁。
1977年7月,随着邓小平的复出,刘复之的命运终于迎来了转机,这一年的12月,刘复之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随后又进入全国人大任职,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第一副秘书长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此期间,刘复之参加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
1982年,刘复之被提拔为司法部党组书记兼司法部部长,主持开展司法行政系统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
没想到的是,仅过了一年,刘复之便有了新的任命。
1983年,刘复之被任命为公安部部长,当时全国治安形势非常严峻,连续发生了多起影响极坏的恶性案件,面对这一情况,刘复之及时向党中央与国务院进行了报告,并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令人没想到的是,邓小平看了报告后对刘复之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个报告解决不了问题,说:“几年了,这股风不但没有压下去,反而发展了。原因在哪里?主要是下不了手,对犯罪分子打击不严、不快,判得很轻。”
随后,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公安与政法干部系统召开了会议,从这一年的8月底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各大中城市,陆续采取统一行动,集中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
很快,全国治安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1984年,刘复之出任中央政法委副书记,随后又升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1993年,刘复之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于201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6岁。
嘎斯51A
“随后又升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有“院长”?
响马 回复 09-20 16:58
最高检只有检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