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秦国的朝堂上,气氛紧张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秦惠文王坐在王座上,眉头紧锁。他的面前,站着两个男人:一个是意气风发的宰相张仪,另一个是平日里低调的将军司马错。两人正在为秦国的未来争得面红耳赤。
张仪挥舞着手臂,声音洪亮:“大王!直取洛阳,抢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王霸之业!巴蜀那种蛮荒之地,得之何用?”
司马错却冷静得像一块石头。他缓缓开口:“大王,巴蜀虽远,却是沃野千里。得巴蜀,秦国可广地富民;攻韩国,却是与天下为敌。”
秦惠文王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他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秦国的命运。
一、秦国的十字路口
此时的秦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两年前,秦军在函谷关大败韩、赵、魏、燕、楚五国联军,声威大震。次年,秦军又在修鱼之战中斩首八万,彻底粉碎了山东列国的第一次合纵攻秦。
秦惠文王雄心勃勃,张仪更是意气风发。两人都梦想着东出中原,号令天下。然而,就在此时,西南边境传来急报:蜀国和巴国打起来了,双方都派使者来秦国求援。
蜀国和巴国,是战国时代西南地区的两个小国。蜀国强大,巴国弱小,双方常年争斗。这一次,蜀国联合苴国攻打巴国,巴国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秦惠文王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先伐蜀,还是先伐韩?
二、张仪与司马错的较量
张仪坚决主张伐韩。他认为,巴蜀是“远避之地,蛮夷之国,得之无用”。伐韩则不同,韩国是中原门户,攻下韩国,秦国就能直取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王应当伐韩!”张仪慷慨激昂,“下宜阳、通三川,临二周,据九鼎宝器入之咸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乃王霸之业!”
司马错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伐蜀不仅可以广地富民,还能为秦国赢得“禁暴止乱”的美名。而伐韩则可能招致列国的联合反扑。
“大王,巴蜀虽远,却是沃野千里。”司马错冷静分析,“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且巴蜀为蛮夷之首领,我出兵则有禁暴止乱之名,虽拔其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秦惠文王听得入神。他知道,司马错的话更有道理。
三、司马错的战略眼光
司马错的战略眼光,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提出:“欲国家富强,必先开疆拓土;欲兵强马壮,必先富裕其民;欲王天下者,必先广施德政。”
这一观点,直击秦国当时的痛点。
秦国虽然强大,但土地有限,人口不足。巴蜀虽然地处偏远,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秦国可以轻松获得这些资源,而不会引起列国的反感。
相反,如果秦国伐韩,劫持天子,不仅会招致列国的联合反扑,还可能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
秦惠文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先伐蜀。
四、兵不血刃的胜利
公元前316年秋,司马错率军南下。
蜀道艰险,但秦军却像开挂一样顺利。苴国主动带路,蜀王昏招频出,秦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攻下了蜀国。随后,秦军又顺势吞并了巴国。
这场战争的性价比高得惊人。
投入:5万兵力
产出:30万平方公里沃土+都江堰粮仓雏形+长江水运控制权
巴蜀的并入,让秦国的实力瞬间翻倍。
五、巴蜀的价值
巴蜀的并入,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巴蜀是天然的粮仓。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粮食产量极高。秦国从此不再为军粮发愁。
其次,巴蜀是铜矿的重要产地。战国时代,铜是制造兵器的重要原料。巴蜀的铜矿,为秦国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外,巴蜀是长江水运的枢纽。控制巴蜀,秦国就能通过长江水路,对楚国形成战略压制。
但司马错的功绩却被历史轻描淡写。
白起斩首百万,王翦灭国无数,他们的名字被后人传颂。而司马错,这个为秦国奠定统一基础的男人,却鲜为人知。
正如那句俗话所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司马错,不仅仅是一个名将的传奇,更是一个战略家的智慧。他的决策,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两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吃着四川火锅,看着三星堆考古直播,或许该想起这个被遗忘的名字——司马错。
没有他,秦国或许只是另一个“强一时而亡”的魏国;
没有他,中华文明可能永远缺失“天府之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