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县国家级博物馆甘谷县博物馆书签上的镇馆之宝

香波聊旅游 2024-12-29 08:38:39

甘谷县古称“冀县”,有2700多年的建县历史,为中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

​ 甘谷县博物馆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东环路,由博物馆、档案馆和红军长征纪念馆三馆合一的综合馆,成立于2000年,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5月21日建成开馆并对外开放。

​ 展厅以甘谷历史变迁为主线,分“古冀春秋——甘谷历史文物陈列”和“子车挥戈•百夫之特——毛家坪遗址考古成果展”两大板块。

2024年8月23日根据《博物馆条例》和《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2019年12月)的有关要求,中国博物馆协会完成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甘谷县博物馆公布为第五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甘谷县博物馆出品的一套五枚文物书签,全面展示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21件,设计独到,构思精细。每枚小小的书签,不仅承载着对家乡无尽的情怀,更有着对文物世界的深深眷恋,千年古县深厚的文化浓缩在书签上,华夏第一县的悠久历史得以传承。

​ 第一件“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国宝级文物,1957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乡,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200年前),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瓶身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

第二件“旋涡纹彩陶瓮”,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口径14.3厘米,腹径35厘米 ,底径14厘米,高34厘米。​

​ 第三件“夹砂单耳红陶鬲”,新兴镇出土,齐家文化,口径20厘米 高44厘米。

​ 第四件“唐三彩凤首壶”,1972年出土于新兴镇杨家庄唐墓,口径4cm,高31cm,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十大镇馆之宝。

第五件“唐代莲云透花铜烤罩”,外型尺寸直径 43.5cm 、高 14.6cm。​

第六件“西魏一佛二菩萨造像碑”,长24cm、 宽 11.5 cm 、高 39cm。​

​ 第七件“东汉青铜立马”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出土于新兴镇尚家屲汉墓,高62厘米,长58.5厘米,重20千克。

​ 第八件“汉代青铜鲘镂”,口径7.3cm 、腹径15.5cm、高16.4cm。

​ 第九件“汉代四合院”,长70cm、宽64cm、高23 cm。

​ 第十件“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内彩鸟羽波纹彩陶钵”,口径27cm 、腹径 27.7cm 高、9.6cm,直口,圜底,内施鸟羽纹和水波纹,外壁口沿绘一道水波纹,器表内外打磨精细。

​ 第十一件“齐家文化锥刺纹陶铃”,腹径10cm、高5cm,泥质橙黄陶,扁圆形,突鼓台面,上下台面中心及侧壁有四孔,通体刻划纹和锥刺纹组成装饰图案,内置陶质小球,摇动时发出清脆响声,似为齐家文化时期的乐器或儿童玩具。

​ 第十二件“马家窑文化鸟羽纹双耳彩陶瓶”,口径 12.5cm、腹径26cm、高41cm,泥质红陶,侈口,唇微下卷,高颈丰肩,上腹略鼓,向下渐收,平底,腹部两侧饰附加堆纹双耳。肩部绘连续鸟羽纹,腹部绘两道平行带纹和一道连续垂弧纹。

​ 第十三件“汉代绿釉陶井”,长30cm、宽32cm、高51.5cm、底径 29cm,通体施绿釉,形制较复杂,由底部井筒、中部井栏和顶部井亭构成。圆形井筒,口呈方形、平沿外折,一角有汲水小罐,腹中部稍弧,平底,腹部等距绘两组平行弦纹。

​ 第十四件“明代白玉碗”,口径14.5cm、底径 6.5cm、高7.3cm,解放初期甘谷县礼辛镇一毛姓人家捐赠。和田白玉质,温润细腻,撇口,深腹,浅圈足,无纹饰,胎体薄厚均匀,造型规整简洁。

​ 第十五件国家三级文物“汉代陶屋”,1986年出土于磐安镇东坡峪汉墓,长40cm、宽 18.5cm、高33cm 。

​ 第十六件“北魏石雕造像碑”,长20.5cm、宽8.8cm、高32cm米,青石质,佛身后有舟形背光,高顶髻,两耳垂肩,粗眉大眼,直鼻厚唇,面带笑容,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底座上。

​ 第十七件“北周石雕立佛像”,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底座长 44.5cm 、宽 35cm、通高100.5cm米。花岗岩材质,佛扁平肉髻,面相丰润,双眉修长、眼睑微启,目光下敛,高鼻大耳,稍稍内收的唇角,带着淡淡的笑意。身躯修长,双肩浑圆,服饰轻薄贴体,衣褶线条流畅,极具装饰之美。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仪态端庄。

​ 第十八件“北周三级造像塔”,1991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长 44 cm、 宽 44 cm、通高 104.8 cm。花岗岩石质,方形底座,上刻覆莲纹;塔分三层,下大上小,逐级收分,每层四面开龛,龛内造像共12面,为释迦牟尼修身成佛,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题材。

​ 第十九件“汉代辅首”,长 20.6cm 、宽 15.3cm 、高7cm,这对辅首为兽面衔环式样,兽面双目突出,双眉宽大,额部似山尖形,两耳外撇,口衔铜环.设计凹凸有致,形象凶猛异常,视觉效果震撼;兽面背后有凸榫状铆钉,用于插入门扉等建筑构件,尾端横折固定辅首。辅首衔环常见于古代建筑大门和墓门以及棺椁上,起实用、装饰和辟邪的作用。

​ 第二十件“西汉大王氏铜锤”,口径 17cm 、腹径38.5cm 、高 42.5cm,侈口,平唇,束颈,鼓腹,平底,高圈足,腹部饰辅首衔环一对。口沿外侧及腹中部饰宽带纹两周,腹上部刻有“大王氏锺”铭文。

​ 第二十一件“汉代铜羊顶灯”,长 13.5cm 、宽7cm 、高9cm,羊呈跪卧形,屈肢向内,首微昂,目平视,两耳竖起,双角自耳下绕过卷曲于颐下,嘴巴紧闭,腮下有须,垂至胸前,性温态憨。羊身局部阴刻菱格纹,羊颈后有阴阳钮,准头已损,羊背向上翻开平放,恰顶于羊首之上作为灯盘,羊腹中空,可储灯油,形制独特,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陇原天地》肖军编辑。

0 阅读:0
香波聊旅游

香波聊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