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GDP” 说起
以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GDP增速能上10%,后来能上8%,再后来连6%都要保,最近两年平均增速估计连6%都上不去,因为基数越来越大了。
GDP处在快速增长阶段时,干啥都容易赚到高利润,因为利润高,加点非标类高成本的杠杆,企业也可以赚钱,模式可持续,最典型的就是房企,早在2016年时,那个时候像信托,他们募集的资金有一半以上都投向地产,之前房价高速增长,动不动一年就涨超10%,所以地产哪怕是融部分年化20%的短期高成本资金,它也可以活的很好。
但是随着集体房改商品房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国内房价基数已经很高,像一线城市动不动一平米就是好几万,哪怕是小县城,一平米动不动五六千一平的价格,很多人打一辈子工都买不起一套房,房价基数大了后,哪怕是每年再涨5%,一套一百万的房子一年就要涨5万,很多人一年还净存不到5万,再这么无休止涨下去,后面没买房的人更看不到希望。
而且就在我们的旁边,日本房地产90年代泡沫破灭后,它后遗症十分严重,已经过去三十年了,日本的经济都还没从那次阴影中走出来,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们几乎是不允许再去走日本房地产从疯狂到泡沫破灭的老路。
然后,才有了“落实住房不炒”
“住房不炒”,大城市不断出台了限购、限售等控制房价涨幅的各项措施。
国内在2017、2018年就开始搞去杠杆,但2018年年中时,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很多政策就暂缓了,2019年算正常,到了2020年,又因为疫情,更多是去高杠杆地产企业、高能耗等企业的杠杆,然后把贷款通过绿色通道、补贴等方式放给了高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个体户等。
其实在2019年下半年,市场上就已经能听到像H大地产公司商票违约,2020年上半年时,H大更是在互联网上做铺天盖地的广告:7折卖房,实际上那时候地产公司就开始很缺钱,再后来是H夏地产债券违约,S宁跟着倒霉,到今年后,陆续有多家在香港上市的民企地产债券违约。
今年公募基金里面业绩表现最差的三只基金,它们就是因为底层资产配置了民企地产发的美元债,跌幅比股票型基金都还猛。
地产板块 未来还有春天吗?
有人认为:地产行业到了低谷期,未来还会再像过去一样红火。
个人不赞同这个观点。
地产的简单逻辑还是:
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政策。
把目光放长远些来看。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是越来越低,年轻人不愿意早结婚,早生、多生孩子。国内最早实行独孩政策是在1979年,最早一批独生子女现在已经42岁,前几年看见人口增速下降,放开二胎,后来连三胎也放开了,但正处于生育能力旺盛的20-40来岁的人,都是当年接受了计划生育政策洗礼的那帮人了,“少生、优生”的观念早已在上小学时就深入骨髓中,观念哪能说变就变啊?
另有人觉得:改善型需求会刺激房价。
但实际上,最近几年推动的都是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仅我个人所在的一个社区,就改造了十多个老旧小区,老旧小区被改造后,老百姓换新房意愿会大幅降低。这次老旧小区改造跟2015,2016年的那次棚改货币化政策差异很大,当年的棚改,很多被拆迁的老百姓根本就等不到安置房,而是拿着拆迁款就急着到市场上买商品房去了,正是因为那波棚改货币化的资金,才推高了2016,2017年房价的快速上涨。
个人认为:未来的地产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弱。虽然它也很重要,但造个房子没啥高技术含量,它就会跟过去的钢铁、煤炭之类的行业一样,慢慢的走向夕阳产业,长期衰而不亡,当年的钢铁行业还是老大哥,曾经有段时间还全民炼钢。成为了夕阳产业后,未来它可能就会伴随有一定的周期性,当跌的太多了,又会适当反弹,但衰退型行业的长期趋势是很难跑赢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增速。
一鲸落,而万物生!
把地产控制住后,市场上的资金自然而然的,就从地产这个蓄水池里面,流向了其它各个领域,我们还有很多短板领域,那些动不动被别人卡脖子的领域,其它地方更需要求。
房子修的再好,建的再好,它也仅仅是只能满足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只有把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控制住后,老百姓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做其它更重要的事情,柴米油盐之类的都已经多少年几乎没怎么涨过价了。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