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漏洞。。。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2025-03-19 10:14:13

2023年11月,某30亿量化私募通过信托结构化,造假骗取巨额资金跑路,引发某百亿FOF私募踩雷;

2024年5月,管理规模在20-50亿的瑞丰达利用新三板市场,高位接盘低流动性股票,转移资金后跑路。

这两起私募跑路风波,在业内引发的动静不小。

行业本身是好的,但难保有极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起了歪心思,然后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毕竟很难有十全十美,面面俱到的规则,只要不是密不透风,有漏洞,就有被钻空子的可能。

像私募本身透明度就不高,管理人的风险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可投范围太广,投资范围太宽泛了后,这块可操作的空间就比较大了,难保出现一些道德风险。

二是信批不完善,虽说监管对这块强度有所增加,改善了,但依旧不够完善,导致很多时候外面人根本不清楚底层投向是啥。

这种情况下,哪怕您是有资质,有备案,有券商托管的产品,也依旧不能完全杜绝某些骚操作。

产品有备案,行协也是根据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来监管,只要投向没超过投资范围红线,协会也管不了那么多。监管本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动态调整,并逐步完善,很难一蹴而就。

产品有托管,虽说资金由第三方来把关,但说白了托管券商也是根据管理人的指令来购买,只要管理人的投资运作符合产品合同以及相关规定,它也管不着具体投向,只能按要求来划转资金。

但不管是没有流动性的股,还是在违约边缘的债,整体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容易被人作妖,难保有像“瑞丰达”那样,拿着投资人的钱去高位接盘新三板,帮人抬轿子的情况。

前几年,每年退市的数量还在个位数,而改制后,这数量增加到每年几十家。

前面上新太多,换村长后监管又趋严,退出的触发标准也在降低,戴紧箍咒后,被ST的票不断增加。

照目前情况看,预计未来几年退市的数量还能再上一个高度。当退出的目标越来越多,难保用来装这些辣鸡资产的项目也会越多,踩到脏东西的概率难免增大。

最后产品确实有底层资产,也确实按规定买了证券,合规了,但若是些没有流动性且还处于高位,难以找到接盘方的新三板,就比较难了,这种估计只有投资人自己认栽。

当然,不只是私募,公募一样可能出现抬轿子的情况。毕竟相比法律上的约束,还有范围更大的道德约束,这种一切靠自觉,考验的就是人性的善与恶了。当然绝大部分人还是有良心,有道德底线的,但很难避免有极个别的人,抵不住诱惑,想走捷径。

而近些年,每年注销的私募数量就有上千家,私募行业的“劣币”还在加速出清。

未来不管公募还是私募,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尤其是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分化越明显。好的会越来越好,差的会越来越差,等干的不好的被淘汰之后,剩下的优等生也会越来越好。还是要择优而取之。

另外私募姓私,不能姓公,投资不能像开盲盒。这个圈子有点类似熟人模式,要玩要上车的,最好还是找熟人了解,或者说要跟操盘的人很熟,不熟的最好慎重考虑。像那种用自己的钱,拉上自己熟悉的人,再通过私募的渠道去投资,这种知根知底的,也能避免绝大多数的道德风险。

对于不熟悉的人和事,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

行业存在即合理,不是说其不好,而是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不踏实的,心里没底的,尽量少碰。

当然长期肯定还是看好标准化产品,只是目前还需要等待更好的机会再出手。

0 阅读:1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用简单的话,聊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