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日满退,乙日拥公”,袁世凯如何推倒清廷成为民国大总统

悠然修 2023-09-17 18:33:16

武昌起义爆发后,虽然朝廷在“滦州兵谏”的压力下答应了之前立宪派的最大述求“虚君立宪”,但已宣布脱离清廷的南方各省并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希望更进一步 -- 终结帝制走向共和。

虽然双方存在巨大差异,但朝廷仍希望不动干戈招抚南方,南方各省则认为自身目的是终结帝制而不是全面开战、生灵涂炭,因此双方不约而同优选了和平谈判。

1911年11月8日,资政院投票推选袁世凯为新一任内阁总理大臣,11日袁世凯派遣刘承恩、蔡廷干代表清廷前往武昌。20日南方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议,承认湖北军政府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

清廷以皇族全部退出内阁(宪政政府)、不计过往、共举代表组建议会和内阁等为条件,希望南方各省息兵止战重归清廷治下。而南方的态度则很坚决,要组建全新的国家不再承认清廷和大清朝。如果硬要说有一致意见,那就是双方均希望国家保持完整统一。

初次谈判的破裂,既给朝廷带来新的压力,也给了袁世凯新的机会。

袁世凯以皇族干预国政导致南方不满为由,罢免了载涛(载沣的弟弟)军谘府大臣的职务,由自己的亲信徐世昌接替。又于12月6日,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帮助(承诺西方施援朝廷的前提是载沣退位)下,迫使摄政王载沣引咎退位。

此时的袁世凯不仅大权在握,声望也达到顶点,因他还生出一个名词“非袁莫属”。清廷认为袁世凯有能力平息叛乱、重整河山。包含南方革命党在内的各党派,也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整合各方力量,为国家创建全新的局面。

12月18日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南方代表伍廷芳(原驻美使臣)阐述了南方的要求,国家必须废除帝制实行民主,由百姓公举大总统。同时也表示满汉平等,新国家并不排斥满人参政乃至参选大总统。

代表北方的唐绍仪则表示袁世凯并不反对立宪以及共和,只是他职务和身份,让他不能违背清廷的决定表达个人意见。

至此双方算是交了底,袁世凯明白只要支持共和,其它的和南方都好谈好商量。南方则明白了袁世凯是否支持共和,要看南方能给出什么条件。于是双方的密谈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南方承诺“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廷放弃权力、皇帝逊位,那么就举他为共和国大总统”。

12月27日唐绍仪致电朝廷汇报谈判情况,表示南方革命党人不接受君主立宪坚持共和。同时唐绍仪还故意夸大南方的军事实力,诸如有“泰西水陆军官数十员”、“新制飞艇二艘”等等。

28日在袁世凯的要求下,清廷召开了宗室王公大臣御前会议。袁世凯表示速开国民大会,将君主、政体等问题付之公决才是最佳办法。参会的皇族亲贵则一致反对召开国民大会,他们担心会公决出共和政体。

袁世凯则以不开议会他无力收拾局面只能辞职为威胁,同时他表示现在国库存银不多,无法和南方全面开战。最终隆裕皇太后扛不住压力,表态同意召集临时国会公决政体。

12月25日,长时期流亡海外的孙中山抵达上海。29日,已宣布脱离清廷或独立的十七省代表会于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希望他“早定大计”。

1912年1月10日,南方派系的重要人物张謇密电袁世凯“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各方,一切通过”。面对如此明显的暗示,袁世凯选择了沉默。

11日北洋派系里亲皇室的冯国璋、张勋等将领在直隶总督姜桂题的领衔下,联名上奏朝廷。他们认为既然南方无意于和平,朝廷就应当直接宣布君主立宪,以武力踏平南方各省。

对于军费紧张的问题,他们呼吁宗室王公主动捐助朝廷“请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皇族权贵们纷纷认捐,隆裕皇太后也从内帑里拿出黄金八万两以作军需。

12日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皇族成员成立“宗社党”,要求朝廷坚持君主政权,反对共和。同时他们开始谋划罢免袁世凯,以毓朗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决一死战。

鉴于朝廷态度日趋强硬,1月15日孙中山通过伍廷芳致电袁世凯,明确表达了临时政府的意愿。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凯不再沉默,16日入宫觐见隆裕太后。袁世凯称朝廷已山穷水尽,难以镇压南方革命军,“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不如在优待皇室的前提下,接受南方要求。

袁世凯还以法兰西革命为例暗示隆裕,如果不顺应民意,一旦失败会让“子孙后代一起受戮”。

当天出宫后,袁世凯遭遇革命党人杨禹昌暗杀,他就乘势称病不再入朝,由亲信胡惟德和赵秉钧代理职责。

17日、18日、19日,隆裕太后连续三次召集皇族御前会议,商讨是否接受南方的退位条件。虽然与会的皇族绝大部分都不同意皇帝退位,但也无人能说服隆裕拒绝南方的条件。

主要原因是奕劻和载沣均表示,列强虽然愿意支持清廷,但是他们拒绝支持皇族。另外,冯国璋虽然在武昌前线连胜革命军收复汉口、汉阳,但是朝廷已无法拨付后续军费,这让已掏空內帑的隆裕更加没有底气,用太后的话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26日压垮隆裕和皇族的最后两根稻草落下。

当天段祺瑞率四十六名北洋将领联名发出通电,要求朝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并宣称如果朝廷不同意,他就“带队入京”与朝廷协商。除此之外还威胁皇室,如果南北决裂,皇室优待条件也就没了。

同日,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暗杀致重伤(两日后亡故)。一时皇族人心惶惶,据袁世凯亲信梁士诒(邮传部大臣)的回忆,隆裕太后也被吓得大哭:

良弼被炸之日,京师风云至急,入朝行礼后,隆裕太后掩面泣云:“梁士诒啊!赵秉钧(内政大臣)啊!胡惟德(外务大臣)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其后称病的袁世凯,在隆裕的再三要求下入宫觐见。袁世凯再次“流泪”劝说隆裕,以退位放权换取皇室获取优待的条件。30日隆裕最后一次召集皇族御前会议,此时与会者已不复前次之勇,各个诺诺不言。

隆裕只得怒骂一通,“时至今日,大事去矣。民军以死争共和,非达目的不止。吾苦心焦思,终不得一良策,以挽回大局。我朝二百余年之基业,竟丧失于吾手,真令人死不瞑目。”

2月3日,隆裕太后诏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清帝退位条件。2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向清廷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清帝退位诏书》 -- “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大清也就此走到它的终局。

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递交辞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

虽然整个过程充斥着上不得台面的阴谋伎俩,一点也不威武霸气的妥协让步。但辛亥仍然能被称为最佳改朝换代,毕竟历史上的诸多同例中,“英雄们”在荡气回肠创建伟业的同时也将全国四成以上的人口强制变成了炮灰。

9 阅读:641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