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除夕夜,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的一场表演彻底出圈,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
赛力斯超级工厂化身为舞台,一辆崭新的问界M9缓缓驶出,随后数百台车辆紧随其后,车灯渐次点亮,拼出一个个“福”字,瞬间汇聚成一片璀璨的红色海洋。电子音乐的节奏与灯光秀交织,配合时代少年团的歌声和国家艺术体操队的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2025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
“且看我满腔赤诚如昨 / 为初心不忘 /
且听我/ 一路足迹诉说 / 说心之所向 /
山河壮阔/ 同日月不朽 / 织万里锦绣……”
歌词唱出了对滚烫初心的坚守,也映照出无数奋斗者跋涉的身影。当镜头掠过气势恢宏的赛力斯超级工厂、灯火辉煌的洪崖洞、古老繁荣的千厮门大桥,许多重庆观众心潮澎湃,这都是他们走过的地方,熟悉的风景。
这也是问界汽车第二次登上春晚舞台,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面貌。问界M9在春晚舞台的惊艳亮相,背后离不开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三十余年的坚持与创新。
这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是汽车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兵”。他从一根弹簧起家,逐步成为“中国弹簧大王”,随后进军汽车制造业,推出了家喻户晓的东风小康。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后,再次以创业者的姿态,创立了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
有人将张兴海形容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探路者,多年来默默耕耘,始终坚守造车初心;也有人戏称他是“2024年最幸运的人”,旗下爆款车型频出,公司股价如火箭般飙升。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无不称赞他低调务实、坚持创新,对行业趋势有着精准的洞察力。
张兴海常说,“一个目标干到底,一张蓝图画到底。”正是凭借这种敏锐嗅觉和坚定信念,问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面对早已是一片红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张兴海从刚开始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将智能汽车的研发比作一场马拉松,而他对这场竞赛充满信心——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
看到未来
守在电视机前看蛇年春晚的观众们,很难忘记那场震撼人心的灯光秀——780台问界M9排列整齐,车灯如星辰般璀璨,勾勒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智造”等字样,仿佛在夜空中书写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奋斗历程。
780台问界汽车用车灯展现了一场璀璨的灯光秀
这场惊艳全网的灯光秀,背后是一位汽车“老兵”的创业故事,他的名字叫张兴海,一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三十余载的创业者。
张兴海是国内最早一批察觉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的车企老板。早在2015年,当特斯拉还未大规模量产、多数车企仍在观望时,张兴海便买了一辆特斯拉,成为重庆首位特斯拉车主。那一年,科技部刚刚发布新能源汽车研发扶持政策,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购车行为,更是对行业动向的及时关注。
作为拥有三十年驾龄的老司机,张兴海爱车,也懂车。在踩下油门的瞬间,他立刻感受到新能源汽车的独特之处,“踩一脚油门,提速性能远超当时百万元的汽油车”。
这或许可以成为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弯道超车的机会。张兴海立即召集高管团队,将制造新能源汽车作为企业未来的战略核心,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他有着很强的执行力,次年1月在硅谷成立了研发中心。因为深知“三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赛力斯从2016年起全力投入电驱动、电池、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然而,创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新车型上市初期销量并不理想。张兴海意识到,制造新能源汽车不算太难,但制造智能新能源车却是巨大的挑战。这不仅是赛力斯的困境,也是大多数中国车企的共同困境——传统车企造车经验丰富,在智能化领域却显得力不从心。
“一定要跨界合作。”这个念头在张兴海脑海中闪现。
赛力斯该和哪家企业合作?如何展开合作?这些问题横亘在他面前。
彼时,华为正寻求入局造车,却屡屡碰壁,传统车企担心和华为合作后沦为代工厂,迟迟没有答应合作。
但张兴海看到了不一样的机遇。华为在智能化领域有优势,赛力斯有多年造车经验的积淀,双方的优势可以互补,才能将各自的长板发挥到极致。
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跨界合作,推出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意如其名,这是一段探索与开创境界、跨越边界之旅。自问界诞生之初,张兴海便坚持“软件定义汽车”,认为智能化是电动化的基础,电动化是智能化的灵魂,只有智电融合发展,才是正确的方向。
正是这种远见,让问界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从问界M5到M7、M9,每一款车型都精准切中市场脉搏,诠释着赛力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这些年,张兴海斥巨资打造了赛力斯超级工厂,面积超过百万平米,拥有超过1600台智能化设备,3000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创新的“厂中厂”模式,实现了高效协同生产。
此外,赛力斯自主研发了超级增程系统,通过颠覆传统增程器的工作逻辑,实现智能能量管理,将综合油耗降低15%,以技术的不断迭代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赛力斯超级增程
“我们在技术上穷怕了,一定要向技术去。”张兴海常挂嘴边的这句话,道出了赛力斯的发展哲学。
“不下牌桌”
正如方向盘指引着车辆的行驶方向,掌舵者的远见与决断,往往是企业破局的关键。
张兴海的创业之路,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三次创业,三次转型,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凝练为四个字——
“顺势而为”。
这既是他的创业经验,也是他在时代浪潮中精准把握机遇的制胜法宝。
1986年,23岁的张兴海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造车需要的弹簧却被国外垄断,进口弹簧的价格高昂,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张兴海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他与兄弟们凑出8000元启动资金,创办了凤凰电器弹簧厂。
汽车减震器和弹簧,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弹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突破技术壁垒谈何容易。而张兴海偏不信邪,立志要在重庆制造出比肩进口品质的国产弹簧。
通过革新加工处理技术,他不仅成功研制出了性能媲美进口弹簧的国产弹簧,更将成本压缩为前者的十分之一。为了打开市场,他坐着绿皮火车四处奔波,用双脚跑出一条条销路。到90年代,张兴海已经是业内有名的“弹簧大王”。
1997年,重庆升为直辖市,简称“渝”。这座城市的腾飞为张兴海带来了新的机遇。21世纪初,他创办渝安集团,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在为微型车提供零部件的过程中,他积攒了不少行业资源,也观察到整车制造的巨大潜力。他与东风汽车携手推出的东风小康一炮而红,稳居行业前三。
对于造车,张兴海有着深厚的积累。无论是零部件的制造,还是整车的生产,他都有丰富的经验。专注与深耕,让他在汽车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张兴海没有止步于此。面对全球汽车工业的电动化浪潮,他再次捕捉到变革的新机会。赛力斯音译自希腊文“SERES”,意为“丝绸之国”。这个名字寄托了他的雄心:让赛力斯走出国门,沿着新时代的丝绸之路驶向全球市场。
即便年过六旬,张兴海的创业热情丝毫未减。他深知,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价格的跃升,也是技术、品牌和市场的全方位跨越。
转型之路布满荆棘。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与传统汽车截然不同,不少造车新势力涌现,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尤为激烈。张兴海遇到了创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投入巨大,却看不到明确的回报。
他始终坚持“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路线,亲自参与样车改进,引进专业人才,带领赛力斯一步步走出困境。
过去一年,“不下牌桌”的概念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意味着在艰难的环境中不轻易放弃,等待并主动寻求翻盘的机会。这个概念,恰是对张兴海创业过程的绝佳注脚。创业如此,人生亦如此,只要不下牌桌,总会等到翻盘的那天。
从“看不起”到“看不懂”,
逆境中创造奇迹
这份坚守在2024年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
去年年底,三亚的海风裹挟着浪潮声,张兴海与余承东在央视直播间并肩而坐。镜头前,两位行业领军者将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
人们总以为,是濒临绝境的赛力斯遇到华为后才迎来转机。但真相是——两个在黑暗中寻找火把的探路者,注定要彼此照亮。
张兴海和余承东接受央视采访
初次见面,余承东就对这位重庆企业家印象深刻:言语不多却直觉敏锐,每次决策都如鹰隼般精准。当其他车企还在为合作话语权犹豫不决时,张兴海毫不犹豫接下了华为抛来的橄榄枝。
“当时很多企业还没看懂这种模式,华为也没有整车经验,张总果断选择和华为做深度合作。”余承东回忆道。
这份果决,源于张兴海在对行业的深刻洞察:“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必定属于业务跨界的合作”。他只在乎能否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为汽车工业探索出一条智能化转型的新路。
“四年多来,我们遇到的沟沟坎坎很多。”张兴海在访谈中坦言,“但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走不到今天。”
问界M7面世时,他公开称赞余承东:“余总参与进来,那才是真正的产品主义者。”四年间,从研发到销售,双方工程师携手打磨每一个细节。这种深度信任和全力投入,最终让问界系列成为现象级产品:
新M7连续12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
M9连续9个月稳坐50万以上车型销冠宝座;
问界在中国市场豪华品牌用户净推荐值表现排名第一。
这些耀眼的数据背后,是“一个目标干到底”的执着,也是传统车企在高端市场的成功转型。
2024年,被张兴海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赛力斯超级工厂在重庆拔地而起;问界车队穿越亚欧大陆,从重庆一路驰骋至巴黎;赛力斯超额完成目标,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倍增;问界成功跻身世界级豪华汽车品牌阵营。
问界M9
在致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张兴海写道:“2024年,我们算是取得了突围战的阶段性胜利。”但这位企业家并未沉醉于喜悦,而是清醒地指出:“前方仍是荆棘满路,道路坎坷,每一场都是难打的硬仗。”
当外界惊叹于赛力斯的“幸运”时,张兴海的目光已经越过当下,望向更远的未来。从一根弹簧到问界M9,他用三十余年创业历程诠释了:坚持坚持再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
如今,这位汽车界的“老兵”依然在奔跑。梦想的道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终将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