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本分雌雄》
刘春声专栏
盛夏时节,高碑店文化收藏界的朋友邀我们京石保的几位同好参观平时不开放的开善寺,开善寺大殿是全国仅存的八处有千年历史的辽构建筑之一,十分珍贵,是我此行的一大收获。顶着骄阳,大家细细欣赏每一块唐宋辽金的石雕碑刻,听燕瓦当学者吴磬军老师讲石雕龙纹的故事,并不时讨论商榷这些古代遗物的年代和艺术风格。
参观开善寺大殿前的历代石雕
清代新建文昌宫碑记碑额
考察白石佛造像
唐白石狮
辽经幢座
唐残白石兽
左起:保定籍师友吴磬军、胡敬、樊世纲及保定出生的我在辽大殿前合影
此时,我忽然想起几年前曾经关注研究过的一个课题:龙本分雌雄。我的藏品中有两个青铜带钩,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双龙的面目出现,而且明显区分出雌雄两性。一个雌雄两性于一体,雄龙首于带钩的首端,双角,吻较长;雌龙首于尾端,无角,吻也较短,钩身修长,造型简约。
汉雌雄双龙带钩 作者藏
雄龙耳角俱全
雌龙有耳无角(有人说是蛇,非也,蛇何来耳?)另一个是双龙双联造型,龙为雌雄成对,以链相连,品相一流,包浆美丽,雄者脊起双筋,雌者脊光润。青铜双龙一体带钩在战国两汉时期并不鲜见,但以青铜链相连者,在各地文博部门及考古资料中均未见报道。
汉双龙联带钩 作者藏
雄龙脊起双筋
雌龙脊光润无装饰
雄龙双筋鲜明
雌龙光润
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减少。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袍带及腰带的挂钩,有点象我们现在的皮带卡子。当然,主要的使用者是上层贵族和文人武士。带钩多以青铜铸造,也有少量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华夏民族开始采用带钩固定革带的方法,即固定在革带的一端上,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早期的带钩多用玉制,使用者多是王和贵族。《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人们的革带已经露在衣服外面。古文献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搭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逃过一劫。带钩的普遍使用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已经以铜制为主。带钩的使用方法在秦始皇兵马俑的身上可以直观地观察,秦俑在腰间浅浮雕出腰带,带头和带尾,通过带钩而连接。带钩一般宽3~5厘米,带钩饰于带头,带尾有扣连带钩的带孔,带孔一般为3个,也有2个或4个的。钩接的方法是带头居右,带尾居左,带钩从左侧带尾孔中钩出。皮带用钩的具体使用方法分为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三种。根据秦俑所使用带钩的实例观察,秦俑皮带用钩使用了“单钩法”,即将带钩钩柄固定于皮带的一端,钩头在皮带另一端的几个孔中选择松紧,然后从孔中穿出,这和现代人使用皮带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上三图为兵马俑带钩使用示意图带钩造型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中原体系,形状基本上以琵琶形、∽形为主,钩首为龙,钩体鎏金鎏银,错金错银,构成各种精美图案,有些还在钩身雕刻各种图案、浮雕、镶嵌宝石、松石、玉,使带钩更显珍贵。
战汉错金银嵌绿松石兽面纹鸑鷟首带钩 作者旧藏另一个系列就是内蒙、河北、辽宁一带的带钩,这类带钩通常造型奇特,钩身有虎龙狮豹,有牛羊马犬,飞禽走兽,昆虫,飞蝶,水禽,也有人物造像,乐器、兵器、工具,双人舞蹈,二人抚琴,人物摔跤,真是包罗万象。
战汉胡人带钩 作者藏但撰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研究带钩,而是由我收藏的这两个特殊的带钩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古代的龙是分雌雄的。龙的形象是否有雌雄,学界尚存在争议。有的人说龙没有性别,龙就是代表着雄性,与之相对的雌性是凤。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龙凤代表雌雄说出现的已经很晚,最早也不过秦汉之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等均有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代第13位帝王孔甲赐为御龙氏。雌龙死,烹之以食夏后的记载。 当然,这里的记载传说成份多,但龙不也是来自传说吗?
传说御龙氏刘累塑件又,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有这样一句话“衍溢陂池。于是乎蛟龙赤螭”。索隐文颖曰:“龙子曰螭。”张揖云:“雌龙也。”就是说螭就是雌龙。1977年,河南洛阳烧沟村出土的卜千秋西汉墓壁画中,采取了中国式的阴阳相交、二龙戏珠式的艺术造型,表现出雌雄双龙,围绕太阳,正在做翘首飞翔之状。左侧雄龙,头部形状主要取象于鳄鱼,长长的吻部,口中长有成排的利齿,生有马的耳朵,羊的犄角,身体修长如巨蟒,身上长满鱼或蟒蛇的鳞片,四肢却如虎而长有利爪;右边雌龙形象大同小异,细看起来微妙差异主要表现在龙头上,吻部要短得多,近似于猪,有双耳而无双角。
卜千秋西汉墓壁画后室顶脊太一阴阳图(韦娜临摹)这些古籍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龙在早期的确是分雌雄的。有雄就有雌,这也符合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我手头还有一枚小镂空龙花钱,是证明龙分雌雄的实物例证。这枚宋元时期的龙纹钱,历经千年风雨,到现在还这般精美,实属难得。英国方称宇先生看到此钱时,对我说他也有一品,但已经漫涣不清,看不出龙形了。除此,我再也没有听说第三枚,因此,精品之外,还是近乎孤品了。这都不算什么,当年入手时最让我激动是,它的双面图案并非雷同,而是表达了龙分雌雄的形象,请看这钱上的龙睛,一面是凸(阳)睛,一面是凹(阴)睛,古人正是用这个手法来说明龙的雌雄性别。除了龙以外,别的动物区分雌雄还好办,要么有外在的区别,要么用生殖器官来区别,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会发生歧义。可是龙是虚构的动物,谁也没有见过,怎么来区别雌雄呢。古人想出了这个办法,不能不让人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
宋镂空钱(雄龙面 ) 作者藏
雌龙面
无独有偶,手上还有一枚辽代的摩羯纹镂空钱,也证明动物纹的雌雄现象,摩羯纹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摩羯”作为佛教语,被汉文译作摩羯、摩竭、摩伽罗等,是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水兽。其后摩羯纹不断汉化为龙首鱼身,头部有鹿形双角,鱼身蜷曲,到唐代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辽承继唐文化,所以这枚钱上的两个摩羯正是长鼻、利齿、鱼身,特别是其中一面的双摩羯,龙首双眼也如同上述的那枚双龙钱一样是一阴一阳,这恰好也是龙分雌雄的一个实例。
辽镂空双摩羯钱 上雌下雄 作者藏
我曾提出过的一个观点:古代凡双龙一体的图案,均是分为雌雄两性的,换句话说,它们一定会在某些局部加以区分,这就叫做阴阳平衡,这是中国古人的哲学理念。不惟性别要平衡,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必须达到平衡才能有平安、安定,否则,一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一定是失衡所致。龙分雌雄的现象大约止于宋,至明绝迹,当然这还需要更多的实证。两宋是中国古代文化厚积薄发的顶峰,此后由于游牧民族的侵掠和鸠占,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出现第二次大断层。第一次是在唐代,本文暂不论及。所以,数千年来,中国主流文化一路走来,途中除有外来文化的融合汇聚,也因种种历史原因一直不断流失,时至今日,文化的流失已经到了令人心痛、忍无可忍的地步,一切有志于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士,是时候行动起来了,绝不要停留在相信那些空泛的鼓吹而漠然置之。2021年7月5日于京西 宜斋说明:兵马俑、韦娜临摹图片采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作者简介刘春声,文化学者,笔名齐庚,别署宜斋、汉风堂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文化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专著《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首部《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发表文学、学术文章150余万字。原创公众号《文史宬》。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