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整理的史料,全书共六十篇,以对话体的形式,记述了汉昭帝时期朝野内外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场论辩。主要讨论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的存废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义利之辨、本末之争、德治与法治等诸多议题。
汉武帝时期,为了筹集对抗匈奴的资金,抑制地方诸侯王和商人对盐、铁、铸钱等产业的控制,先后采取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统一铸钱、均输平准等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影响到民众生活。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己诏》,表示要恢复汉初的 “与民休息” 政策。
昭帝即位后,霍光主张延续抚恤民生的精神,逐步改革武帝旧政,而桑弘羊则主张深化武帝内兴聚敛、严刑峻法、外事四夷的方略。双方矛盾激化,于是霍光以昭帝名义召开盐铁会议,意图攻击桑弘羊的政治主张,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
会议废除了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制度,其他政策依旧执行。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挫折,其官营政策有所收缩。
《盐铁论》为后世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如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以及明代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免役法等都受到了《盐铁论》的影响。
书中的义利之辨、本末之争等讨论,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一部重要的史料,《盐铁论》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盐铁论》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哲学。其中的10句名言现在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读懂至少可让你少走10年弯路。
1、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致富在于筹划和方法,而不在于亲身劳作;获利的关键在于地势优越等外在条件,而不在于仅仅依靠努力耕作。
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他本是卫国的商人,在赵国邯郸做生意时,遇到了秦国质子异人。吕不韦认为异人 “奇货可居”,于是他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谋划和运作,帮助异人回到秦国并登上王位,自己也因此成为秦国的丞相,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这正体现了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吕不韦没有仅仅依靠传统的商业经营和辛勤劳作来积累财富,而是凭借敏锐的眼光和巧妙的策略,利用异人这一 “势居”,实现了自己的富贵。
2、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想要发财致富就不能太过仁慈,而过于仁慈往往难以发财致富。但并非是说仁义与财富绝对对立,而是强调在追求财富时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决策。
晋朝时期的石崇,在任荆州刺史期间,通过抢劫往来富商等手段聚敛了巨额财富,生活极其奢侈。他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广为人知,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不惜用各种珍贵的物品进行攀比,对财富的追求可谓不择手段,体现了 “为富不仁”。
而与之相反,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选择急流勇退,化名陶朱公,通过诚信经营和智慧的商业策略积累财富,但他同时也乐善好施,三聚三散家财,并未因财富而失去仁义之心,成为了 “为富且仁” 的典范。
3、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在繁茂的森林中,参天大树相互竞争生长空间,所以很难见到挺拔的小草脱颖而出;同样,在广阔的田地里,众多的禾苗竞相生长,想要脱颖而出也非易事。常用来比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体发展。
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许多小品牌手机厂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曾经的波导手机,在功能机时代也曾辉煌一时,但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品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力度,像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迅速崛起,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波导手机在这些 “茂林” 般的大品牌的竞争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衰落,就如同 “茂林之下无丰草” 所描述的那样。
4、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别人规劝的人耳目闭塞,独断专行的人会陷入孤立。
三国时期的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实力强大。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官渡之战中,不听从田丰、沮授等谋士的正确建议,执意进攻曹操,结果在战争中屡犯错误。而曹操则广纳贤才,善于听取郭嘉、荀彧等谋士的意见,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袁绍的失败正是因为他 “拒谏”“专己”,导致自己耳目闭塞、陷入孤立,而曹操的胜利则得益于他的 “多见”“多闻” 和善于纳谏。
5、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
尽管满箱的碎玉摆在眼前,却并不意味着真正拥有了无尽的财富;即使翻阅了数箱书籍,也并不代表已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智慧。强调财富不在于物质的堆积,而在于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价值;真正的智慧源自对事物本质的深刻体察与洞察。
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他的家中想必也有不少兵书,可谓 “诗书负笈”。然而,在长平之战中,他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将书中的兵法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战争中,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
这说明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智慧和能力,否则就如同 “玉屑满箧,不为有宝”。
6、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处理大事时不能过于繁琐复杂,否则就会导致混乱;而处理小事时也不能懈怠疏忽,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秦朝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如统一度量衡、文字、修筑长城、驰道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
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秦始皇急于求成,政令过于繁琐和严苛,如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不堪重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迅速走向灭亡,这就是 “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 的反面例子。
而在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等小事,不轻易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和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小事也不怠惰,使得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出现了 “文景之治” 的繁荣局面。
7、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聪明的人懂得根据时间的推移而调整自己,有智慧的人则会依据世事的变迁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秦国在战国时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变法图强。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和军功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到了秦始皇时期,又根据统一六国后的形势,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国的历代君主正是因为能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才使得秦国逐渐强大并最终统一六国。
8、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不因为贫穷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微而放弃自己的志向。
北宋名臣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读书,胸怀大志。在求学期间,他生活艰苦,常常以粥为食,但他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和志向。后来他进入仕途,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志向,直言进谏,积极推行改革,提出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展现了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的高尚品质。
9、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在茂密的森林中,大风常常呼啸而过;而在富贵的人身边,往往会环绕着许多阿谀奉承的话语。
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当时的杨国忠等人为了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极尽谄媚之能事,对唐玄宗的错误决策一味迎合,如为了满足唐玄宗的享乐需求,不断增加赋税,加重百姓负担等。
唐玄宗在这些 “谀言” 的包围下,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正确治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这告诫人们在富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身边的阿谀奉承之言。
10、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有所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没有准备,那将受制于人。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积极准备复仇。他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多年的准备,最终越国实力大增,勾践趁吴国国内空虚、军队疲惫之机,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了吴国,实现了复国雪耻的目标。
而吴王夫差则因为骄傲自满,对越国的复仇准备不足,最终导致了失败,这充分体现了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