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摘自网络;原创 大果哥 杂谈当代文学 河北
日韩有《人间失格》《素食者》,台湾那边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单论格局的话,这些作品都很“小”。中国当代城市文学中,有钟求是的《地上的天空》。
很多人特别喜欢反映受害者痛苦的作品,一看这样的作品就流泪。仿佛自己特别有正义感。
实际上你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发现诸多问题,但是很多人不会去体验生活,只会通过看书来感受别人的痛苦。假如你去解决问题,才会发现更多问题,才能知道其实很多文学作品是脱离生活的。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是半自传体,他虽然是作家,但是作家不代表就会思考。社会上不止一个太宰治,你去找一个类似太宰治这样的人(一般像太宰治这样的贵族二代,是很少的)。你尝试给他解决一下问题。
有人可能要说,文学不能解决问题。我这里说的,不是让文学解决问题,而是让你去社会实践,看看怎么给受害者解决问题——你千万不要说,解决受害者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自杀。
解决问题,不要试图让不同情受害者的人,去同情受害者。就比如《祝福》中,短工说祥林嫂的死,“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你对着短工说,你们太麻木了。人家短工对你是爱搭不理的。
鲁迅不但写了人们的冷漠,还写了人们为什么冷漠。不比其他作家,只会批判冷漠。实际上,批判冷漠的人,自己也很冷漠。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的痛苦跟自己相关,自己才会关注。跟自己无关,就很冷漠——受一点苦就喊疼喊痒,这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
很多人同情刘学州,也没有挡住刘学州自杀。同情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校园欺凌,现实中很多学生说,那个傻子(指受害者。实际上骂得比这个要脏),就该教训教训。
《北京文学》上的校园欺凌小说,光看简介,就感觉是儿童文学,而不是正儿八经的严肃文学。这篇小说,前面几百字几千字都在描写环境,迟迟不肯进入主题。我要是编辑,会发疯的——有的人说,幸亏你不是。
对于一个社会事件,要多方面取样,而不是看见一件事,就认为社会上全是这样的。太宰治是贵族二代,如果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有太宰治的那些心理问题,他会遭遇什么情况呢?
中国有一个性学专家,潘绥铭,他很重视实践,亲自去红灯区调研,调研的也不止一家。有些作家就是缺乏这样的精神。你缺乏不要紧,只要你不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