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军装的社区主任武鑫鋆:一些从小事开始的故事,加深军民鱼水情

新京报 2022-08-01 17:42:07

在北京西城区西长安街道义达里社区的胡同巷子里,一道墙隔出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墙的一边,历史感和市井气混杂其间,一张藤椅,一壶热茶,收音机里有流淌不尽的评书相声,大爷大妈聚在一起乘凉、闲聊。而墙的另一边,是纪律严明的部队,连休息间的床褥也抻得找不到一丝褶皱,时不时一声军哨响彻整栋楼宇。同时被分隔的,还有武鑫鋆的两个人生角色。33岁的他,是火箭军96946部队一个通信台站的负责人,同时,他也在墙外的深巷里做了快5年社区居委会主任。

1984年1月,武鑫鋆所在连党支部与义达里社区居委会确立了共建关系,墙两侧的人们“通了气儿”——连续38年来,连党支部经常派战士参与社区建设,协助居委会开展环境整治、便民服务、治安巡逻等工作。

视频:《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武鑫鋆》。社会新闻部出品

2017年11月25日,28岁的武鑫鋆从战友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第20任“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看着义达里门楼下的藤蔓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他也在四季更迭中习惯了这两重身份的交替转换。

一有时间,武鑫鋆便会穿梭在社区的街头巷尾,前脚刚帮完东边的住户维修电脑,后脚又爬上西边的院墙更换电路,他帮重症的老人取过药,也曾在冬日凌晨将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

日复一日,他终于敲开了社区居民的心扉。他说,“军队是我的第二故乡,义达里也是。”

武鑫鋆在义达里社区的门楼前检查线路设备。受访者供图

“军装主任”进社区

成为一名合格的“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武鑫鋆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2007年,18岁的他参军入伍,被分配到火箭军。时值“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传承至第17任,听当时在任的宋班长提到,“战士可以在完成部队工作后去社区帮助居民”,武鑫鋆感觉很新鲜。

一天,义达里有一户居民修缮屋顶,需要找人帮忙搬家具,武鑫鋆便自告奋勇跟着去了。路过的居民笑脸相迎,熟络地跟他们打招呼,“来啦!”他们搬家具时也没有多余的客套,在闲聊与欢笑中就把活干完了。回部队前,宋班长还带他去了一位奶奶家中唠起家常。这种亲切又温情的场面,打动了武鑫鋆,慢慢地,他也成了义达里的常客。

在义达里社区,出现穿着军装的身影早已不是新奇事儿,街坊们亲切地说这是“军装主任”进社区。现如今,“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已是义达里社区特有的传统。

2022年7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庆祝建军95周年大会上,武鑫鋆所在的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96946部队42分队获得“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称号。受访者供图

2017年底,经过个人申请、群众评议、组织考察、党支部研究等一系列程序后,武鑫鋆接任第20任“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

考核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做一个好兵,把军队的工作完成到位,配得上这身军装;二是了解社区和社区工作,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些对于已经“陪跑”过三任“军装主任”的武鑫鋆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那难在哪里?真正全面接手社区工作后,面对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问题,他刚开始是一头雾水,处理起来焦头烂额,“社区工作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复杂多样。”

就连一个小小的车位问题,他刚上任时也会觉得棘手,不知道怎么跟居民商量,也不知道找谁来协调。后来,凡是在社区碰到难题,武鑫鋆就把它们记下来,回到军营后拉着指导员和战友集思广益,商量对策。慢慢地,吃饭或者休息的时候,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听武鑫鋆讲社区的大事小情,成了军营里的一个“保留节目”。

“不得不请小武出马”

武鑫鋆不负众望,通过入户走访、采集信息、排查隐患、协调矛盾等一系列工作,慢慢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熟络起来,也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他注意到前几任“军装主任”在给居民留联系方式时多是写在纸上,很容易揉烂或丢失,武鑫鋆就设计了一张“连心卡”,正面有他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反面写着他可以为居民做的事情,包括挂号取药、上门理发、修理家电等,然后挨家挨户发放,方便居民有事时能联系到他。

理发和修家电,他也不是一来社区就懂的。部队里有理发的师傅,他隔三差五就跑去“取经”,慢慢掌握起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技能。有空了他就钻进大大小小的五金店和手机电脑维修店,不厌其烦地向店里师傅讨教。“问多了,会的也就多了。”

除了在居民有需要时上门帮忙外,他也会定期前往社区进行环境整治、文明创建。春季进行老化线路整治更换,夏季修剪即将接触高压电线的藤蔓,秋季及时清除干树叶消除火灾隐患,冬季雪后清雪除冰。

武鑫鋆爬上梯子修剪即将接触高压电线的藤蔓。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摄

他还主动申请加入社区“睦邻之家”组织,与6名志愿者一起组成志愿服务队。他是这个队伍里唯一的年轻人,其他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修门锁、看家门、推轮椅、送雨伞,如今这些寻常小事基本不用麻烦武鑫鋆,但一旦有关于手机、电脑、电器方面的问题,就“不得不请小武出马”。

他帮田奶奶修好过电脑,保住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为防止以后出现类似情况,他还将照片和数据复制备份至U盘交给田奶奶。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说他是热爱工作的“老黄牛”,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从“小事”开始的故事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武鑫鋆进到胡同,邻里街坊总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爷爷奶奶会唤他“小武”,“隔一阵子没见到小武,我们就会很想他。”一位老人说。

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去,武鑫鋆自己也会发慌,他牵挂社区里的老人,只要有时间都会去探望。“哪怕只是路过,时间不紧的话,就在门口停几分钟,看两眼也放心。”

据他了解,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余位,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0多位,“老龄人口占比大,孤寡老人大概还有七八户,他们都是我这几年重点帮扶的对象。”

在医院取完药后,武鑫鋆来义达里社区为居民张爷爷送药。受访者供图

7月25日下午,忙完部队里的工作,武鑫鋆看了一眼时间,刚过6点,来不及喘口气,他便提起工具箱一头扎进巷子,“昨天答应了张爷爷去他家探望,不能食言。”

黄昏的阳光退去了几分炙热,穿过树叶洒在胡同的青石板路上。年过古稀的老人坐在房檐下,张望着胡同口。当汗涔涔的武鑫鋆匆匆闯进老人的视线时,老人麻利地站起身迎上去。

老熟人了,进了家门,武鑫鋆一刻不闲地帮张爷爷更换床单被罩,“这套床单被罩是刚洗过的,我昨天来的时候注意到你的有些脏了,我帮你换下来,拿回去给您洗洗再送来。”武鑫鋆向张爷爷交代着,心里盘算过几天再来收拾一下房间。

他与张爷爷的故事是从帮忙取药这件小事开始的。张爷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这些年一直靠药物控制,三天两头需要拜托武鑫鋆帮忙取药。武鑫鋆记得,张爷爷现在最常吃两种药,分别在两家医院才能取到,一种是半个月取一次,一种是一个月取一次。

接触多了,了解多了,他对张爷爷的关照自然也多了。今年年初,张爷爷家的电暖器坏了,“他那两间小平房没有暖气,只能靠电暖器取暖,冷得实在没办法了才给我打电话。”武鑫鋆赶到时,张爷爷缩在沙发上,身上盖了好几层棉被,老寒腿也犯了,疼得起不来身。武鑫鋆检查后发现是温度感应器的问题,网上厂家发货慢,他怕晚上老人受不住,干脆骑着自行车在附近五金店挨家找,骑了十几公里,才找到适配的温度传感器,又赶在天黑前回来给老人换上。

武鑫鋆帮义达里社区居民沈奶奶维修收音机。受访者供图

“军队外的第二故乡”

“要好好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是第19任军装主任孙华乐在离开前特别嘱托的,武鑫鋆一直放在心上。

“之所以会对社区的爷爷奶奶如此上心,多半也是因为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武鑫鋆坦言,他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在奶奶与邻里的相处中听来的,而学习和动手能力则是跟着做木工的爷爷锻炼的。没能陪伴他们的晚年,一直是武鑫鋆心里的遗憾,因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想来跟社区的爷爷奶奶们喝喝茶、唠唠嗑。

为此他还特意为老人们的电话设置了“一键呼”,在按钮旁边贴上写有“小武”两个字的标签,老人只需要按一下就可以打电话给他。

这个“一键呼”不止一次派上过用场。四五年前一个冬日的凌晨,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将他从睡梦中拽起来,电话那边先是传来一阵呻吟,然后断断续续吐出几个字,“小武,我摔倒了,你能不能现在过来一下?”因为与老人互留了联系方式,平时也常去探望,他甚至知道老人的身份证、医保卡都放在哪个抽屉里,当赶到老人家中时发现老人意识已逐渐模糊,他翻找出老人的证件后立刻将人送去最近的医院,直到确定老人无大碍后,他才稍稍放松下来。

想想有些后怕,如果他漏接了居民的电话,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于是他养成了睡前把手机放在枕边的习惯。

后来,他担心自己一个人力量不够,开始有意识地带动其他战士一起利用空余时间服务居民。武鑫鋆说,他喜欢完成居民所托后的那种成就感,所以哪怕两重责任在身,他也从未感觉疲累。武鑫鋆说,他深知“树有根,水有源,百姓是靠山”的道理,也把这句话奉为自己工作的准则。 对武鑫鋆而言,义达里社区,是他的第二个工作岗位,“退伍后,这里也会和军队一样,是我的第二故乡。”他说,“在义达里的时光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我对这里感情很深,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我希望能有更好的战友接替我,继续守护我们20任‘军装主任’积累下的鱼水深情。”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编辑 刘倩 校对 王心

0 阅读:7

新京报

简介: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