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
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入围者名单在国庆当天揭晓,五位入围者中有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她就是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执行主任胡海岚。
胡海岚教授因在神经科学(尤其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入围,她的工作促成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该奖项由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已遴选出122名获奖者,还在超过115个国家资助和表彰了3800余名富有潜力的青年女科学家,奖金为每人10万欧元。
2015年加盟浙江大学
是实力爆表的科学家
我们来看一看胡海岚教授实力爆表的简历:
胡海岚,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
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
2015年5月加入浙大。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
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的荣誉包括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优秀学者奖、 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培养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共获得国家级最高奖学金10人次。
致力于抑郁机制研究
系列论文曾登上《自然》
胡海岚教授主要从事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研究。2018年2月15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以同期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有关抑郁症的研究。
胡海岚团队论文登上《自然》杂志
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提示了一个新的抑郁模型
“针对精神类的疾病,尤其是抑郁症,药物起效的时间往往非常缓慢,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胡海岚指出,“这提示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可能只是间接地起到作用,我们对抑郁症机制的了解可能还没有触及其核心。”
胡海岚教授(左三)和团队成员
在一系列研究中,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的分子环路机制和社会竞争的神经调控这两个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自然》杂志评审人对这一重大突破给予了很高评价。
“虽然抗抑郁药物研发的道路很漫长,但是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并且迈出了第一步。”胡海岚说。
留学归来从事脑科学研究
1973年,胡海岚在浙江东阳出生。在学生年代,胡海岚便表现出了她惊人的一面,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在生物和化学方面,成为了大人们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从学生时代起就是顶尖的学霸,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轻声细语,从容淡定,漂亮聪颖”。
1996年本科毕业,胡海岚远赴美国留学,一去便是14年。14年间,胡海岚先后获得了加州大学生物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冷泉港实验室。
无论是从小父母对于她的教导,还是她自己建立的价值观,胡海岚做任何事情都有着十分严谨认真的态度,她常常是最早到实验室,最晚走的那一个,日夜潜心专注学术研究。
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胡海岚也从一个对科研有着执着热爱的青涩女孩变成了一名富有权威的科学家,这期间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唯有胡海岚自己心里清楚。
2008年对胡海岚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国内的胡海岚,很快便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于2015年进入了浙江大学进行博士生导师和实验室的工作。
“胡海岚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胡海岚讲得很生动,而且特别愿意结合她所从事的研究去讲解知识难点,虽然她的工作很忙,但从不吝惜时间去解答学生们的疑问。”胡海岚所带的一名学生这样说。
除了教学上的突出,胡海岚在学术上的成绩更是让人赞叹不已。2019年7月她获得第十二届凯默理(IBRO-Kemali)脑科学国际奖,而到当时为止,世界上能获得这个奖项的人仅有十几个人,在她之前还从未有过亚洲人获得该奖项,《人民日报》客户端高评她为“亚洲第一人”。
近几年里,她不断在研究抑郁症药物领域有所突破。
优秀,绝对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