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高直挺拔、中空有节、四季常青,被认为是坚韧不拔的象征。
“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竹子不畏风雨,傲然不屈,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与赞赏。
韦骧曾赞美竹子:“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
苏轼曾作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板桥诗云:“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人们借竹抒情,以竹言志,赞美它的高洁不屈,喜爱它的青翠婀娜。
【1】
《南池杂咏五首·寒竹》
唐·皎然
袅袅孤生竹,独立山中雪。
苍翠摇动风,婵娟带寒月。
狂花不相似,还共凌冬发。
皎然笔下的竹子,是一株空灵、飘逸的寒竹。
在苍茫的山中,一株寒竹独自生长,它修长柔美,随风摇曳。数九寒天的冬日里,山中大雪纷飞,万物萧瑟凋落,只有这棵孤竹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苍翠的竹叶在风中轻轻摇动,一轮清冷的明月照在翠竹之上,月光如水,竹影婆娑,四周显得清冷静谧。
竹子不像那些在春、夏、秋季里绽放的花朵,一阵寒风就凋谢。任凭风雪寒霜,寒竹依然可以长出新枝嫩叶。
【2】
《咏雪竹》
明·朱元璋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这是一首遒劲霸气、乐观的咏竹诗。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为地主放牛,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霜雪磨难,终建立明朝。
这首诗虽然短,却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坚韧不拔的坚定信念。
大雪纷飞的时候,厚厚的积雪压在竹枝上,将竹子压弯了腰。然而,即使在困境中,竹子也努力保持高洁的品质,不肯折断,没有触碰到地面的泥土。
等到漫长的冬夜过去,太阳升起之时,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那些被雪压弯的竹子,便会重新挺立起来,一定会与天空一样高。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希望,就有无限可能。
【3】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郑板桥一生爱竹,以写竹、画竹闻名于世,并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他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竹子都郁郁葱葱,身板挺直。
因为鲜花绚烂多彩、芬芳馥郁,世间的人们大多喜欢栽种鲜花,而我却只喜欢种竹子。只要把庭院里的霜雪清扫干净,就可以露出新绿色的翠竹,显得生机勃勃。
花开花落有时尽。花儿虽然艳丽多姿,终究会因一阵风雪而随之凋零,但竹子却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片新绿。
即便是纷飞的大雪覆盖了幽深茂密的竹林,失去了往日的青绿,也并不意味着竹子失去了生机。
不要让风儿吹落这些雪花,你看那竹子上的雪花,就像一块块珑的美玉挂在竹枝上。
竹子在霜雪中的坚韧和美丽,就是诗人不屈不挠、清高自守的精神体现。
【4】
《坐想孤山雪竹压篱碍过之胜》
宋·韩淲
诗亦常语尔,细思有何情。
瞀瞀青眼收,种种白发生。
不如缄口住,时复信脚行。
折竹松边路,孤山篱雪清。
韩淲,南宋文学家,晚年居家,清贫自守。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他坐在家中,想象着孤山上的雪景,于是写下这首诗。
诗人开篇即说,诗中的语言并没有特别之处,不过都是一些日常用语罢了,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瞀瞀”有昏昏沉沉之意。诗人感慨大好时光在迷茫与昏沉中逐渐流失,而今自己已两鬓斑白。
与其感叹时光流逝,不如保持沉默,行动起来,偶尔随心所欲地出门走走,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
想那长满松树的小路旁,青翠的竹子被雪压弯,孤山上的篱笆也被白雪覆盖,一片洁白无瑕,显得格外清幽。
【5】
《高林雪竹》
元·王行
弄月吟风一万竿,翠云缭乱拂青鸾。
岁寒别有精神在,宜凭阑干雪里看。
王行,元末明初诗人,通晓经史百家,与高启、徐贲等号为“北郭十友”,后隐居于石湖,这首诗即创作于他隐居期间,
竹林里有数不清的翠竹,密密麻麻,它们在月光下摇曳,在清风中低吟浅唱。繁茂青翠的竹叶,好像是绿色的云朵,在空中飞舞。
岁末寒冬之时,万物凋零萧瑟,竹子不惧严寒的侵袭,依旧挺拔不屈,令人感受到它坚贞高洁的精神。
欣赏竹子,适宜在大雪纷飞之时,倚靠着栏杆静赏,你会发现,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竹子显得更加挺拔翠绿。
寒竹,为寒冷萧索的冬日增添了一抹生机。飞雪落在竹子上,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错落有致,洁白的雪与翠绿的竹叶交相辉映,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