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毛主席接见晚清官员,笑问:你见过几次慈禧?

香巧说过去 2024-11-20 04:16:53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名字与晚清的风雨、民国的变革以及新中国的曙光紧密相连。他,就是张元济,一位跨越三个时代的文化巨擘,一位在政治、文化、教育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

而更令人称道的是,张元济不光跨越了三个时代,还曾跟这三个时代的最高领导人都有过对话。他曾跟慈禧、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毛主席、周总理、朱德交流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活着的史书”。

在这些诸多对话当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自然是他跟毛主席的那次交流。

当时正值新中国建国前夕,毛主席邀请张元济同游天坛,并在这次会面中向张元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见过几次慈禧?”

而张元济的回答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得在场的所有人哈哈大笑,那么他到底回答了什么呢?

晚清的风雨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幼聪颖过人,熟读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在光绪十年(1884年)与兄弟一同中了秀才。

五年后,他更是在乡试中名列全省第十,与汪康年、汪大燮、蔡元培等近代名人一同中榜。

光绪十八年(1892年),26岁的张元济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深造,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张元济的仕途起步于刑部主事,后因成绩优异被选为总理衙门章京。

一日,张元济与同僚陈昭常、张荫棠等人聚于京城一隅,他们围坐于一张破旧的木桌旁,桌上摆满了英文书籍和报纸。

张元济目光坚定,他说道:“当今世界,西学东渐,若我们不学无术,何以立足天下?”

同僚们听了张元济的话,都频频点头,表示了对他的赞同。

之后,在张元济的主导下,他们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名为“健社”,以“约为有用之学”为宗旨,共同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不久后,他们又设馆授读英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求学者。

随着人数的增加,张元济等人在英文学堂的基础上联合集资筹建西学堂,后依严复的建议改称通艺学堂。

在通艺学堂,张元济亲自为学堂制定章程规划,课程首先设英文和数学,待英文精熟之后,再分科学习兵、农、商、矿、格致、制造等。课目设置全面、精细,希望能扩展学员的新学知识。

张元济此举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位精通外语、学贯中西的人才。

当时的张元济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深信通过推进西学的传播,可以使国家富强,摆脱被列强欺凌的困境。

他常常在书房中自言自语道:“西学之精粹,若能为我所用,何愁国不强盛?”

然而,甲午战争的战败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击碎了张元济的幻想,这令他意识到国家所欠缺的,不仅仅是科技,更是法律与政体的革新。

于是,张元济开始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频繁接触,他们常常在张元济的书房中彻夜长谈,讨论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张元济曾多次对康有为说:“我们必须改变,否则这个国家将无未来。”

康有为则每次都点头回应:“元济兄所言极是,变法维新,势在必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元济因其卓越的才华和对变法的热忱,被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保荐给光绪皇帝。

在变法期间,张元济上折奏请变官制、废科举、重商权、消满汉界限。他在奏折中写道:“若不振已废之人心,扶将衰之国运,我大清将何以自立于世界之林?”

他的言辞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然而,张元济的这些奏折很快就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并受到了慈禧的多次召见。

在与慈禧的对话中,张元济意识到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对变法并不看好。

他私下对康有为说:“康兄,我们不能硬碰硬,必须先佯装妥协,缓图变法。”

但康有为却激动地反驳:“元济兄,我们不能退缩,必须一往无前!”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康有为这帮书生会如此激进?

主要是当时维新派跟袁世凯走得很近,袁世凯作为晚清著名军阀,有他的军事实力作为依靠,康有为自然有恃无恐。

然而,张元济在与袁世凯接触中看出了他的政治目的和个人品质,并将其评价为“奸雄”,认为不能信任袁世凯。

而事实也如张元济所预料的那样,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最关键的时刻倒向了慈禧,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张元济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革职。

在被革职的那天,张元济站在自己的书房中,望着满屋的书籍,叹息道:“变法虽败,但我心未死。”

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南下上海,投身于商务印书馆,开始了他在中国出版事业上的辉煌生涯。

在上海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张元济对同事们说:“虽然政治之路受阻,但我们仍可通过文化和教育,为国家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

张元济的晚清经历,是一段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历程,也是他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缩影。

民国的变革

在上海期间,张元济在这里又见到了一位近代的风云人物——孙中山。

当时孙中山带着自己的学说著作来到商务印书馆,希望张元济能帮他出版。

张元济在与孙中山的对话中,深感他就是能改变国家现状的那个人,但是考虑到自己已不问政治而是决心以文化立国,他最终拒绝了孙中山的请求。

不久后,孙中山率领着同盟会、光复会等革命党人士发起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满清,但是又由于力量不足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不久,就暴露出了他的政治野心,做起了称帝的春秋大梦。

张元济在这个敏感的历史时期,坚守着自己文化立国的理念,他全力经营商务印书馆,将商务印书馆的发展重心从印刷为主转变为文化产品供应为主,并以“开民智、培国元”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民国时期,张元济与夏瑞芳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大举编撰出版现代教科书。

在他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出版家和学者,如陆费逵、沈知方、章锡琛等。

为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他四处访求版本,比勘异同,反复研讨,不仅对古籍整理出版作了全面规划,而且对古籍的版本、校勘、附录等具体工作亲自过问,考虑周密。

他主持出版的《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等大型古籍丛书,成为民国古籍出版的代表性成果。

然而,张元济的这些心血都在日寇的炮火中被化为了灰烬。

1932年1月,日寇炮轰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和东方图书馆几乎被夷为平地。

张元济看着这满目疮痍,悲愤交加,于是毅然集结起全上海的文化名人,奔赴南京向蒋介石请命。

在张元济的努力下,蒋介石最终在9月份接见了他。

在这次与蒋介石的对话中,张元济怒斥其消极抗日,并主张国民政府要为商务印书馆的损失负责。

在张元济的据理力争下,蒋介石最终同意由国民政府出钱重建商务印书馆总厂。

后来,在全面抗日战争中,商务印书馆也跟随这蒋介石政府迁往了重庆。

不过,当时张元济由于年事已高,并没有跟随蒋介石一起走,而是留在了上海租界里。

在上海沦陷后,日寇得知张元济是上海的文化名人,于是以高薪利诱张元济出山为其摇旗呐喊,但是张元济毅然拒绝了日寇的要求。

日寇见利诱不成,又以威逼,下令只要张元济一出租界就将其抓捕。

没有办法的张元济只好长期居住在租界寓所当中,但是他依然关心国家的文化事业,他散尽家财给郑振铎、何炳松等人去搜寻、保护古籍,自己的生活则非常拮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元济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由于他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运动、坚决反对内战,令蒋介石对其恨之入骨,派遣大量特务长期跟随在他身边。

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蒋介石的军队冲入合众图书馆打算把其中所珍藏的典籍全部带走。

张元济得知后,不顾82岁高龄,亲赴合众图书馆,指挥图书馆工作人员们与军队进行了顽强对抗,最终在他的坐镇下,军队不得不撤出合众图书馆。

在上海解放后,张元济接受毛主席的邀请,前往了北京参加新政协。

张元济在民国时期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出版家的卓越贡献,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人、学者和政治人物的多重身份和深远影响,他虽然与政治保持了一定的疏离状态,但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展现了他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新中国的曙光

张元济在抵京之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并且邀请他共游天坛。

在这次同游中,张元济除了见到毛主席外,还见到了周总理、朱德、刘少奇、刘伯承、粟裕、陈毅等众多我党领导人。

在游览途中,大家谈笑风生,一向幽默的毛主席也风趣地询问张元济:“你见过慈禧几次?她的架子大不大?”

张元济听后,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答案:“我没有见过慈禧?”

这个答案令众人疑惑不解,正当毛主席又要追问时,张元济又补充道:“慈禧每次召见我都用帘子遮起来,不让我看见她相貌。我们之间也距离有数十步远,每次交谈都由太监传话。”

众人一听,心中疑惑顿解,这一答案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毛主席更是笑着说道:“这么看来,慈禧的架子还是挺大的嘛!”

之后,毛主席又跟张元济讲了讲接下来的工作,并听取了张元济对新中国建设的建议。

当天晚上,张元济在返回住所后辗转难眠,他激动地对儿子张树年说:“我已活到耄耋之年了,曾经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也见过孙中山,还见过蒋介石,今天又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光绪想把国家治理好,但他太儒弱,而且上有慈禧,下无得力助手,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因而维新只能是一种梦想。孙中山虽有伟大的理想和愿望,但未能实现。今天我见到了毛主席,他有学问,有气魄,我看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我这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太平盛世,中国的外患内战一直不停,看来至今和平有望了。”

张元济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其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对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执着追求,继续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52年,尽管已是85岁高龄,张元济仍然出任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他以自己的博学和远见,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贡献着力量。在这一职位上,张元济不仅推动了文史研究的深入,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元济还连续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在文化教育领域影响力的肯定。

同时,他还担任了公私合营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继续引领着这家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机构,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1959年8月14日晚,张元济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2岁。

他的人生旅程虽然结束,但他的精神和贡献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一生,是对文化教育事业无尽追求和奉献的生动写照,他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0 阅读:93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