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位唐代诗坛的天才,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和卓绝的才华,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曾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写下了一首肉麻至极的情诗。这首仅有28字的诗,却在短短的篇幅中倾尽了对贵妃的无限赞美,开篇两句更是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到底李白用了什么样的词句来吹捧杨贵妃,能让这首诗在千百年后依然流传?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少年壮志:李白的仕途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公元701年,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后世称为"诗仙"的奇才,其实出身并不寻常。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这样的身世,也为李白的仕途梦想埋下了种子。
李白的父亲李客曾担任任城尉,这更加强了李白对官场的向往。年轻的李白心中燃烧着远大的理想,他不仅想要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更渴望能够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曾说过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可见其志向之高远。然而,李白的求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唐朝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但李白性格不羁,不喜欢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因此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干谒"。
这种通过熟人介绍进入衙门的方式,虽然被一些文人所不齿,但李白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路。
长安梦碎:第一次求官失败
开元十八年(730年),已经而立之年的李白决定放下游历的心思,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程。他满怀希望,期待能够在这座繁华的都城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现实却给了李白当头一棒。他先是拜访了光禄卿许辅乾,通过许的介绍,来到了右丞相张说的府上。
张说作为丞相,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对李白的才华颇为欣赏。李白原本以为这次必定能够如愿以偿,却不料张说恰巧身体不适,卧床休养。
更雪上加霜的是,张说的二儿子对李白并不友善。他妒忌李白的才华,对这位来自远方的诗人不理不睬。就这样,李白在长安待了很长时间,送礼、请客,花光了盘缠,却始终没有等到好消息。
失望之余,李白只得黯然离开长安。这次经历给李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在著名的《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他当时的心境。
尽管如此,李白并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诗的结尾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他依然怀有希望,期待着再次冲击仕途的机会。
柳暗花明:李白终入长安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机会终于降临到了李白身上。唐玄宗下令召集天下道门的杰出人士汇集京师,在好友元丹丘的推荐下,已经四十出头的李白拿到了朝廷的诏书。
这一次,李白的心情可谓是欣喜若狂。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充分表达了他终于得到重用的喜悦之情。
李白再次来到长安,特意住在了上次入京时的那家旅馆,仿佛是在向命运宣告:我李太白又回来了,这次今非昔比。果然,这一次的长安之行,为李白打开了通往宫廷的大门。
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来京的消息后,亲自到旅馆拜访他。贺知章对李白的新作《蜀道难》赞不绝口,称他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这却极大地满足了李白的虚荣心,也为他接下来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在贺知章和道士吴筠的引荐下,李白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唐玄宗李隆基要接见他。
唐玄宗作为一位文艺皇帝,对李白的才华十分欣赏,当即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随时待诏",为皇上创作诗歌,美化盛世。
宫廷生活:诗仙的另一面
进入宫廷后的李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需要像普通官员那样每天上班打卡,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陪伴唐玄宗饮酒作诗,为皇帝和杨贵妃创作诗歌,为宫廷生活增添文化气息。
然而,宫廷生活的规矩和约束,对于习惯了自由自在的李白来说,无异于一座华丽的牢笼。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始终难以适应宫廷的繁文缛节。
这种矛盾在他的诗作《宫中行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能描绘宫廷的奢华,又能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李白在宫中的地位虽然特殊,但他深知要在这个充满勾心斗角的环境中生存,还需要讨好更多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杨贵妃。
杨贵妃本是唐玄宗儿媳,后被唐玄宗看中,成为了后宫宠妃。她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为了讨好杨贵妃,李白不遗余力地创作赞美她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平调》。这首诗以寥寥28字,将杨贵妃的绝世容颜描绘得栩栩如生:"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也体现了他在宫廷生活中的圆滑世故。他将杨贵妃比作仙女,将她的美貌与自然景物相融合,既满足了杨贵妃的虚荣心,也赢得了唐玄宗的赞赏。
醉酒惹祸:诗仙的落寞离场
然而,李白在宫中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那不羁的性格和对酒的热爱,最终成为了他仕途的绊脚石。
有一次,在一场宫廷宴会上,李白喝得酩酊大醉。酒后的他更加放肆,竟然要求当时权势滔天的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这在当时的宫廷礼仪中,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敬。
高力士虽然强忍怒火为李白脱了靴子,但这件事很快在宫中传开,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权贵都认为李白太过狂妄,不懂得尊重他人。即便是一直欣赏李白才华的唐玄宗,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李白在宫中的地位。
高力士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打击李白的机会。他开始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进谗言,说李白狂傲自大,不懂规矩,不适合留在宫中。其他一些对李白不满的权贵也纷纷附和,认为李白的行为有损皇室威严。
最终,在各方压力之下,唐玄宗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李白逐出宫廷。对于唐玄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决定,他欣赏李白的才华,但却不得不顾全大局。
就这样,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黯然离开了皇宫。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离开宫廷后的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沉。相反,摆脱了宫廷的束缚,他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段时期,成为了李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旅途中,李白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比如在《将进酒》中,他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歌创作,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他那豪放不羁的诗风,成为了许多人效仿的对象。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也成为了后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结语·】——》李白的一生,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有对自由诗意的坚持。他的诗歌创作,既有为讨好权贵而作的应制之作,也有抒发真情实感的绝世佳篇。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是被称为"诗仙"的人,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李白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诗歌成就,更在于他能够在仕途失意后重新振作,创作出更多不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