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伤病残”这概念现在没有了,但笔者所了解是这个概念,说对说错花开两朵。
那时候通过鉴定拿到的证还带有“革命”两个字,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也是一种真正情怀的表述。

其实,这个证得所有者不是愿意的但也是愿意的。他们冲锋陷阵,他们偏安一隅,他们舍身忘我,他们曾经为了练就持久战的能力,三天三夜在洞库里不合眼;他们曾经为了跨区训练,忍受高原缺氧仍然“跑步前进”,高压锅里夹生的米饭和七八十度就烧开的水;他们曾经写下遗书装进属于自己的保密档案袋里,一脸无所畏惧的慷慨激昂……
他们付出了,而且是最高的标准——生命!但是看到网络上说这是职业需要,请问这是谁的职业?这又是什么样的职业?你为什么不去,难道说仅仅因为“我不喜欢”吗?
这种歪风邪气的评价内容都能发出来是难以置信的,就像写“养你就是用你”评价的那一刻,你看着手机屏幕,他们或许还在边疆走过没过大腿的积雪巡边,他们或许还在边境的热带雨林穿着刚被暴雨打湿的一身衣服紧盯着别国的动向。
曾有分到了墨脱的军校同学,那时还没有公路到达,打电话的时候告诉我待会再打,因为他身上背着药品,爬山的时候累的喘不过气来。
曾有分到南海孤岛的战友,在那待着就是奉献那种,有几个人愿意或者能够承受那种孤独,但他们在坚持,认为是自己的职责。
如果说这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简单的职责,那么你为什么不去?不是不喜欢这么简单,首先肯定是你第一关的筛选就达不到要求,别在那安慰自己,别在那说不喜欢,你连最起码的资格都没有。
两个不同领域的人缺少理解,当伤残军人回来地方后,被认为是累赘的不在少数,即使那些双拥城市也没有达到政策标准的描述。
流血又流泪,这话当年是战场上说的,英勇作战付出血的代价义不容辞并骄傲自豪,从战场下来后为失去生命的战友哭泣,感情所致!
但如今呢?科技发展了,信息发达了,网络健全了。每年对着摄像头拿着身份证拍个镜像传过去,证明你还活着,然后这一年还给你发点。
平时呢,有人问吗,有人组织活动吗,没有娘家人!这正常吗,不正常。
为什么此时此刻感想更多,因为到了又一次选择的时候,平时不、用时上,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为什么没人监督这些事?熟视无睹还是见怪不怪,反正影响不了我什么!这正是原因所在,要求自己权利的被当成挑事的,专人关注,买张车票立马就知道了,而对应该享受的权利没有达到他们从来不管,貌似他们头上的“红顶子”不差这个群体。
不行你上,看到那些恶意评价有时会有一种冲动,究竟真实想法还是有意制造矛盾?
不管如何,该管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