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不仅斩凡夫,佳人还会屠龙术

帅帅说历史 2023-03-05 01:06:17

(明仁宗 朱高炽)

故事的主人公,是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

不过,如果要讲明白朱高炽,我们必须先提到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时勉。

李时勉,号古廉,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任翰林侍读。

翰林侍读这个工作,属于清水衙门,没什么地位,也无甚实权,虽然每天也能到紫禁城里打卡上班,但总体来说,只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整理圣谕和抄抄写写的工作。

通过现有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李时勉在翰林院中没有选择混日子,反而还积极参加了《明太祖实录》的编撰工作。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大明朝出了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情。

刚刚建成不久的紫禁城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遭到雷击,随即起火,然后风随火势,火助风生,一夜之间把三大殿烧的毛也不剩。

(失火)

消息传到明成祖朱棣的耳朵里,这位大明帝王的心情可以说是相当上火。

我们要知道,明王朝原本的首都是南京,至少太祖和建文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城一直是在南京。

朱棣一接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搞了个迁都,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

这件事儿,朝廷里的很多大臣是不满意的。

一来你这等于是给本地的南方官僚来了个大搬家,二来迁都就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朝廷里的官员们有些在南京官场耕耘半生才混了个侍郎之类的官职,现在收拾行李到了北平,一切人脉和背景将会全部付之东流。

所以,无论是迁都前,迁都中还是迁都后,朝廷里的反对声都是此起彼伏,朱棣所受到的压力都是空前强大的。

不过对朱棣来说,这都是小意思。

如果他怕大臣们对他施压,那他就不是朱棣了。

然而,现在刚刚迁都完成,新都皇宫就失火,这实在是很不吉利,肯定会有好事的大臣说这是上天示警,借此批评天子贸然迁都的不合理行径。

(明成祖 朱棣)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礼部主事萧仪就公开批评朱棣迁都的行为,认为火烧紫禁城和皇帝迁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太祖高皇帝,也就是大明创始人就是从南京发家的,所以南京城就是皇脉所在之地,并且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寝)就在南京,你朱棣先弃皇脉,后抛祖陵,你纯纯是不忠不孝之徒,怪不得老天打雷劈你!

朱棣听完一乐,乐完脸一沉,立刻叫人把萧仪拖出去杀掉了。

处理完萧仪,朱棣随即发布命令,要求满朝文武就紫禁城失火一事谈一谈各自的意见。

如果没有萧仪这件事儿,可能还会有一些好事的大臣上疏批评朱棣,然而现在议政殿外萧仪的尸体还没凉透呢,谁敢上去作死?

所以,当朱棣要求臣僚们踊跃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绝大部分臣僚都噤若寒蝉,一言不发。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狠人站了出来,这个狠人,正是李时勉。

我们的李时勉同志大步向前,啪一下很快啊,就从兜里掏出一份奏疏,放到了朱棣的办公桌上。

(李廷机 画像)

朱棣打开一看,没把鼻子给气歪了。

文字的力量,有时候要比语言的力量更加震撼,奏疏中洋洋洒洒几千字,通篇全是指责朱棣执政有问题的内容,对永乐迁都事件更是透露出了极大的不满,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就差指着朱棣的鼻子骂娘了。

想来,当时的朱棣看这封奏疏时的心情,和后来明世宗嘉靖看到海瑞在奏疏里写“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时也差不多了。

朱棣同志气到了什么程度,史书中用了一个词——“抵之地”。

就是说朱棣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好几次气个半死,暴怒至极,拿起奏疏就是一顿猛摔。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这话听起来夸张,但其实也差不多了。

此时此刻的朱棣,别说杀了李时勉,他恨不得生啖其肉,然后将其挫骨扬灰,方解心头之恨。

然而,当朱棣把这封奏疏看完之后,他却突然发现,这一篇文章字字珠玑,语带玄关,虽然用词不好听,言辞太犀利,但桩桩件件说有理有据,看似是狂悖之语,但其实却是一位忠良的肺腑之言。

结果,朱棣怒气全消,不仅没有处罚李时勉,还当众表扬了他。

您看,明君就是明君,这气魄他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成祖朱棣死,仁宗朱高炽立。

朱高炽,这位仁兄在明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所得到评价,那是很高的。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评价他“尝观明仁宗宣宗时,用法皆术宽平”,意思是说康熙认为仁宗是一个宽厚仁慈型的帝王,在位时宽刑省狱,待人非常不错。

而清初著名史学家谷应泰则说“故人以仁宗之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泽长也”,意思是,虽然明仁宗在位时间不长,但他性格好,有爱心,所以即便是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大明百姓依然被他的福泽庇佑。

现如今,您到街上随便拽两个历史爱好者采访一下,问他们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是谁,十个里有八个都会回答是明仁宗。

反正无论是基于后人的评价还是史料的记载,或者是人们的印象,明仁宗都是一个很温和的皇帝,至少和暴躁易怒的朱棣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早朝上,朱高炽却十分罕见的发了一场脾气。

新皇帝闹脾气,还是和李时勉这位老同志有关。

起因,是因为朱高炽同志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

我们知道,朱高炽登基于1424年八月,驾崩于1425年五月,在位时间不过十个月,可以说是极为短暂。

并且,由于天生体型臃肿,脚部有疾,又患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所以朱高炽自登基之后,身体一直处在每况愈下的状态里。

一开始,皇帝的身体下降趋势还比较平稳,但自打登基两三个月后,朱高炽突然暴病,脸色苍白,有气无力,整个人萎靡不振到了一定的程度,上朝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大限将至的病人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臣们可以说是看在眼里,着急在心里,每次上朝都会十分关切的提醒皇帝要保重身体。

(朝堂)

那么,作为一名忠良的臣子,李时勉当然也要聊表关心,但这位仁兄聊表关心的方式,却属实是有点奇葩。

他是怎么关心朱高炽的呢?他在上朝时有事启奏,对朱高炽说了这么一句话:暗中不宜近妃嫔...谨嗜欲之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时勉规劝皇帝,你本来身体就不行,你还老往后宫跑,你这不纯纯是在作死么?我劝你远离女色,保重身体啊。

话,是好话,但说出来,朱高炽是越听越不对味。

你可以说朱高炽不行,但你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呀。

因为你说一个男人不行,最让这个男人痛苦的地方在于,无论他行或者不行,他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行不行。

结果无论他行不行,他都会被别人认为是不行。

李时勉这么说,朱高炽当然很没面子,于是他立刻表示自己身体很行,自己也不好女色,请你不要胡说八道。

按理说君臣对话到这一步,皇帝都给你台阶下了,你就赶紧把嘴给闭上吧,然而不知道李时勉是真不明白还是认死理儿,居然当场驳斥皇帝:你就是好女色,你就是不行。

杀人...还要诛心?

朱高炽的厚厚的嘴唇发抖,手上青筋毕露,已然是盛怒至极的表现。

皇帝叫来几名侍卫,二话不说就把李时勉按在朝堂上,开始廷仗。

(廷仗)

所谓廷仗,是指将大臣的裤子褪去,用碗口粗细的木棍进行击打的一种刑罚。

这种刑罚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是对被施行者的肉体折磨,更是对素来看重名节的臣子们的一种羞辱。

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屁股,没有比这更丢人的事情了。

并且,朱高炽为了泄愤,并没有让侍卫用木棍行刑,而是改用了一种叫做金瓜的金属武器来击打李时勉的背臀,结果打完之后,李时勉“胁折者三,曳出几死”,就是说他肋骨被打断三根,被抬出去的时候,一口气没有,和死了也差不多了。

这件事儿,很显然给明仁宗朱高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因为就在皇帝临终托孤之际,口中还念念不忘的说:李时勉居然敢在朝堂上公然诽谤侮辱我。(时勉廷辱我)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就会发现李时勉虽然涉嫌侮辱了朱高炽的人格,但却并不一定是在诽谤他。

首先,纵观李时勉的一生,他并不是那种轻浮孟浪型的大臣,鉴于他在永乐一朝的表现,我们可以认为,这位仁兄说话是很有谱的。

其次,明朝几乎所有的官方史料对朱高炽死因的记载都是“无疾骤崩”,意思是说朱高炽只是身体不好,没有大病,突然就死掉了。

人没病突然就死,这是很不合理的。

(史料)

然后,在一本叫做《病逸漫记》的史书中,作者查阅到了有关朱高炽身患“阴症”的记载。(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什么叫阴症,就是性病,或者ED。

最后,在《明史》中,作者还发现了一段极不起眼的记载:

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史书指出,朱高炽之所以干了十个月就短命而亡,是因为他曾经服用过金石之方。

所谓金石之方,说白了就是民间方士炼制的性药,壮阳药。

这些散布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如果我们把它拼凑起来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仁宗皇帝朱高炽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是在永乐皇帝的时代度过的,长期身为储君的朱高炽要时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政治环境中战战兢兢,这使得他长期处于压抑不安的情绪中。

而他一朝称帝,这种压抑很快变成了一种报复性的享乐。

朱高炽流连后宫,整日和妃嫔取乐,导致本来就不太好的身体情况更加严重,然而身为帝王,他不能也无法接受自己在两性生活方面的不足,所以开始服用催情助性的药物,结果身体恶性循环,越来越差,大臣们相当着急,而老实人李时勉更是直言不讳,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劝谏打动仁宗,结果仁宗不仅不听,反而恼羞成怒顺带依然我行我素,最终被酒色掏空,暴病而亡。

五代时吕岩有云: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看来,佳人不仅斩凡夫,佳人还会屠龙术。

0 阅读:8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