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从陈留王手里拿了江山,他的后代成了陈留王,汉末天命所归

史风人物 2025-01-23 16:12:53

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豪杰在这片土地上纵横捭阖,为了各自的理想与抱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纷争,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被打破,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了西晋一统的时代。而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背后,曾经高高在上的三国亡国之君们,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山阳公国:汉献帝刘协的后半生(一)坎坷前半生

汉献帝刘协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自幼便历经了诸多磨难。起初,刘协被董卓拥立为帝,成为了董卓操控朝政的傀儡。董卓专横跋扈,肆意妄为,将东汉朝廷搅得乌烟瘴气。在董卓的统治下,刘协虽身为皇帝,却毫无实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陷入混乱。

后来,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设计诛杀,刘协本以为能够摆脱傀儡的命运,迎来一丝曙光。然而,命运却再次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长安,重新控制了刘协,继续将他当作傀儡,肆意玩弄于股掌之间。刘协在李傕、郭汜的掌控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受尽了屈辱和折磨。

再后来,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开始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时代。在曹操的控制下,刘协虽然名义上仍然是汉朝的皇帝,但实际上已经彻底沦为了曹操的政治工具。曹操凭借着汉献帝的名义,招揽了众多人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刘协则被曹操严密监视,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引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这表明曹操通过挟天子,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汉献帝刘协完全处于曹操的掌控之下。】

(二)山阳公的优待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不久后,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然而,曹丕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新王朝的建立者那样,对前朝皇帝赶尽杀绝。相反,他对刘协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

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将河内的山阳邑万户赐予他作为封地,都城位于山阳浊鹿城,即今天的河南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 。刘协在山阳公国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他向皇帝奏事时不必称臣,接受诏书时也不用下跪叩头。此外,曹丕还允许刘协在其封地里依旧使用汉朝的正朔,用天子之礼祭祀祖先,并且还能得到京都的祭肉。曹丕甚至封刘协的四子为列侯,让他们也能享受荣华富贵。

曹丕之所以如此优待刘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时魏篡汉的时代,尚无杀害前朝逊主的先例可循,曹丕不想开此先例,以免遭到天下人的非议。另一方面,刘协乃是曹丕的妹婿,曹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从亲戚关系上来说,曹丕也不忍心对刘协过于残忍。此外,曹丕通过汉献帝的禅让获得皇位,为了显示自己得到江山的合法性,需要善待刘协,将他留作自己继承法统的见证人 。 【引用:《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魏文帝受禅,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详细说明了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后的具体待遇。】

(三)山阳公国的传承与终结

刘协在山阳公国度过了相对平静的 14 年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远离了政治的纷争,开始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刘协利用自己所学的医术,免费为当地的百姓治病,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 234 年),刘协病逝,享年 54 岁 。刘协去世后,他的嫡长孙刘康继承了山阳公的爵位,成为了第二代山阳公。

刘康在位时间长达 51 年,在他统治期间,经历了西晋代魏的重大历史变革。然而,西晋统治者并没有改变对山阳公国的优待政策,刘康得以继续享受山阳公的待遇。太康六年(公元 285 年),刘康去世,他的儿子刘瑾继承了山阳公的爵位。

刘瑾在位时间较短,仅 4 年便去世了。随后,刘瑾的儿子刘秋继承了山阳公的爵位,成为了第四代山阳公。刘秋尚武好勇,但不幸的是,他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晋末年的 “八王之乱”,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晋怀帝永嘉元年五月(公元 307 年 7 月),汲桑与石勒扫荡河北,攻陷邺城,杀害士民无数。他们继续南侵,山阳国不幸正当此次进攻的路上。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山阳国进行了一夜不算抵抗的抵抗后,国都浊鹿失陷,刘秋死于乱军之中,山阳公国至此灭亡 。这个历经四代,延续了近 90 年的公国,最终在战乱的烽火中消逝,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引用:《焦作山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四代山阳公小传的资料》中对刘秋的记载:“刘秋尚武好勇,最后竟死于五胡之乱。晋怀帝永嘉元年五月,汲桑与石勒扫荡河北,攻陷邺城,杀害士民无数…… 山阳国不幸正当此次进攻的路上,经过了一夜不算抵抗的抵抗,山阳国都浊鹿失陷,刘秋死于乱军,竟致尸骨无存。至此,山阳国除,汉家最后一屡香火断尽。” 为山阳公国的灭亡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资料。】

二、陈留王国:曹魏余脉的延续(一)曹魏的落幕与陈留国的建立

曹魏末年,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咸熙二年(公元 265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的职位。同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建立了西晋王朝。曹奂禅位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邑万户,宫于邺,陈留王国就此建立 。

曹奂,这位曹魏的末代皇帝,在成为陈留王之前,一直处于司马氏的掌控之下,几乎没有真正行使过皇帝的权力。他的登基,更多的是司马氏为了进一步掌控局势而进行的政治安排。然而,成为陈留王后,曹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失去了皇位,但他却获得了相对自由和安稳的生活,这在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是不多见的。 【引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咸熙二年八月辛卯,相国晋王薨。壬辰,晋太子炎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十二月丙寅,皇帝禅位于晋王。” 详细记录了曹奂禅位的过程,以及司马炎建立西晋的历史事件。】

(二)独一无二的待遇

陈留王曹奂所享有的待遇,在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司马炎不仅赐予曹奂食邑万户,还授予他使用天子旌旗的权力,让他能够在自己的封国内,依旧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同时,曹奂还备有五时副车,出行时的规格与天子无异 。

在正朔和礼乐制度方面,陈留王国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这意味着陈留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曹魏时期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曹奂在上书时不必称臣,受诏时也不用跪拜,这一待遇给予了他极大的尊严和地位 。

司马炎之所以给予曹奂如此优厚的待遇,一方面是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表明西晋的建立并非通过血腥暴力的手段,而是顺应天命,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司马氏几代人都曾是曹魏的臣子,这样做也算是对曹魏皇室的一种补偿 。 【引用:《晋书・武帝纪》记载:“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 以及 “给事中、前将军司马伷使持节、行都督邺城诸军事,镇邺。” 这些记载表明了曹奂被封为陈留王的事实,以及西晋对陈留王的安置和监管措施。】

(三)两百余年的漫长传承

陈留王国从公元 265 年建立,历经了西晋、东晋、刘宋等多个朝代,一直延续到公元 479 年南齐建立时才被废除,国祚长达 214 年,历经九代陈留王 。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陈留王国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 爆发,紧接着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北方陷入了一片混乱。在这动荡的局势中,陈留王国的百姓随晋王朝衣冠南渡,来到了南方。

东晋时期,陈留王的传承依旧得以延续。晋成帝司马衍封魏武帝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绍魏。此后,陈留王的爵位在曹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南朝宋时期,陈留王曹虔嗣与其他二百七十人,以及宋台的群臣一同上表劝进,帮助刘裕成功称帝。或许正是由于这层原因,刘裕称帝之后,陈留国得以保存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陈留王国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妙。到了南齐时期,陈留王不再属于 “二王三恪” 之列,齐高帝萧道成最终撤销了陈留国。这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国,终于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 【引用:《宋书・武帝本纪》记载:“陈留王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并上表劝进。” 这一史料为陈留王曹虔嗣在刘宋政权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解释了为何刘宋政权能够继续保留陈留国。】

三、安乐公国:刘禅的 “乐不思蜀” 人生(一)蜀汉的灭亡与投降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魏国发动了灭蜀之战。曹魏征西将军邓艾率领魏军偷渡阴平,这一奇袭行动犹如神兵天降,令蜀汉猝不及防。邓艾率军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率领的蜀军,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皆战死沙场。绵竹的失守,使得成都门户大开,蜀汉政权岌岌可危。 【引用:《三国志・蜀书・诸葛瞻传》记载:“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 生动展现了诸葛瞻坚守气节、宁死不降的英勇形象,以及邓艾军队长驱直入逼近成都的危急局势。】

面对魏军的兵临城下,刘禅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紧急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时间,朝堂之上众说纷纭。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坚决主张抵抗到底,他慷慨陈词,希望能够背水一战,以死报国。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却极力劝说刘禅投降。谯周认为,此时的蜀汉已经无力回天,继续抵抗只会徒增伤亡,百姓也将遭受更多的苦难。而此时,蜀汉驻守南中的安南将军霍弋也曾向刘禅提出率兵勤王的请求,却被刘禅拒绝。最终,刘禅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

(二)安乐公的封赐

刘禅投降后,被司马昭下令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在洛阳,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复国之心,特意安排了一场宴会。宴会上,司马昭命人演奏蜀地的音乐,表演蜀地的舞蹈。在场的蜀汉旧臣们,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熟悉的舞蹈,不禁触景生情,纷纷流下了哀伤的泪水。然而,刘禅却表现得极为反常,他喜不自禁,拍手叫好,仿佛眼前的一切与他毫无关系。

司马昭见状,故意问刘禅:“安乐公,你还想念蜀国吗?” 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后来,司马昭再次询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竟然将郤正事先教给他的话一字不差地叙述了出来,惹得司马昭及其大臣们哄堂大笑。刘禅通过这一番 “精彩” 的表演,成功地让司马昭相信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复国的念头,对自己不再构成威胁。 【引用:《汉晋春秋》记载:“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这段详细的记载,将刘禅 “乐不思蜀” 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也凸显了他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

就这样,刘禅凭借着自己的 “演技”,换来了司马昭的信任,最终被封为安乐县公。司马昭还赐予他食邑万户,绢万匹,奴婢百人,以及其他各种财物,让他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此外,刘禅的子孙也得到了一定的待遇,有五十多人被封为三都尉封侯 。

(三)安乐公国的兴衰

刘禅在洛阳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八年时光。泰始七年(公元 271 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 64 岁,谥号为思公。刘禅死后,他的第六子刘恂继承了安乐公的爵位。

刘恂成为安乐公后,却与他的父亲刘禅截然不同。他骄横残暴,荒淫无度,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西晋永嘉之乱爆发后,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在这场战乱中,刘恂及刘禅的众多子孙几乎全部被杀,只有刘禅之弟刘永的孙子刘玄,侥幸逃往了成汉,投靠了李雄。李雄为了表示对刘禅一脉的敬重,封刘玄为安乐公,让他继续传承刘禅的祭祀。

然而,好景不长。东晋永和三年(公元 347 年),东晋将领桓温率军攻入成都,灭掉了成汉。随着成汉的灭亡,刘玄也不知所终。至此,这个由刘禅建立的安乐公国,历经三世,传承了 84 年,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 【引用:《蜀世谱》记载:“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 以及《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二年,温率军伐蜀,三年,克成都,李势出降,成汉亡。” 这些史料为安乐公国的灭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清晰地展现了其从建立到最终消亡的全过程。】

四、归命侯国:孙皓的最后时光(一)东吴的覆灭

天纪三年(公元 279 年),西晋武帝司马炎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灭吴之战,一举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他精心策划,派出了六路大军,共计二十余万兵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发。这六路大军,犹如六条凶猛的巨龙,直扑东吴的各个要害之地。

此时的东吴,在孙皓的统治下,早已是危机四伏,民心涣散。孙皓的残暴统治,使得东吴国内怨声载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朝堂之上,大臣们人人自危,不敢直言进谏。面对西晋的强大攻势,东吴军队毫无斗志,一触即溃。

在这场战争中,东吴丞相张悌率领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等将领,率领三万吴军渡江迎战晋军。然而,吴军在与晋军的激战中,惨遭大败。张悌、沈莹、孙震等将领宁死不屈,力战而死,三万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晋军的其他几路部队也进展顺利。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水军,从巴蜀顺流而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西陵、荆门、夷道等重要城池,斩杀了东吴的多名将领。王濬的水军战船布满了长江江面,旌旗蔽日,声势浩大,令东吴军队望风而逃。

在晋军的强大攻势下,东吴的防线彻底崩溃。孙皓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最终决定效仿刘禅,反绑双手,拉着棺材,率领群臣向晋军投降。至此,东吴宣告灭亡,三国时代彻底落下帷幕 。 【引用:《晋书・武帝纪》记载:“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王浑克吴寻阳赖乡诸城,获吴牙门将孔忠。二月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杨城。庚申,又克西陵,杀西陵都督留宪等。壬戌,浚又克夷道乐乡城,杀夷道监陆晏、乐乡都督陆景。” 详细记录了晋军在灭吴之战中的一系列胜利,展现了晋军的强大攻势。】

(二)归命侯的待遇

孙皓投降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这个封号,看似是一种赏赐,实则带有深深的侮辱意味。“归命” 二字,意味着孙皓是顺应天命而投降,时刻提醒着他亡国之君的身份。

与其他亡国之君相比,孙皓的待遇明显差了许多。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还得到了大量的财物赏赐,其子孙也有多人被封侯。而孙皓仅被赐予了田三十顷,每年的谷物供应为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在爵位上,“侯” 也比 “公” 低了一等。不仅如此,孙皓的子孙待遇也远不如刘禅的子孙,他的太子孙瑾仅被拜为中郎,其他诸子为王者,也只得了个郎中的虚衔 。

孙皓在洛阳的生活,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充满了压抑和屈辱。他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如今沦为了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孙皓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不甘。然而,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切,在洛阳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太康四年(公元 284 年),孙皓在洛阳去世,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 【引用:《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太康五年,皓死于洛阳。” 以及《江表传》中对孙皓在洛阳生活的相关记载,如孙皓与司马炎等人的对话,展现了他在洛阳的处境。】

(一)政治考量

新朝统治者在决定亡国之君的待遇时,首要考虑的便是政治因素。曹丕优待汉献帝刘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向天下彰显曹魏政权的合法性。通过汉献帝的禅让,曹丕获得了皇位的正统性,而善待刘协,无疑是在向世人表明,曹魏的建立并非是通过暴力篡夺,而是顺应天命,合乎道义的。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社会上对曹魏政权的反对声音,稳定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

司马炎对曹奂的优厚待遇,同样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司马氏家族原本是曹魏的臣子,历经几代人的经营,逐渐掌握了曹魏的朝政大权。最终,司马炎通过逼迫曹奂禅让,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缓解来自曹魏旧臣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司马炎需要给予曹奂极高的待遇,以此来证明西晋的建立是和平的权力交接,而非篡位夺权。同时,这也是对曹魏皇室的一种安抚,避免曹魏旧势力的反抗,从而维护西晋政权的稳定 。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除了有向天下展示其宽容大度的一面,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目的。当时,魏国虽然已经灭掉了蜀汉,但蜀地的局势仍然不稳定,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司马昭深知,仅仅依靠武力镇压,难以长久维持对蜀地的统治。因此,他希望通过给予刘禅优厚的待遇,向蜀地百姓传递一个信号:只要顺从魏国的统治,就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以此来安抚蜀地的民心,减少蜀地的反抗情绪,为魏国对蜀地的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

相比之下,孙皓被封为归命侯,待遇远不如其他几位亡国之君。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晋灭吴之前,孙皓的残暴统治已经让东吴民心尽失,国内矛盾重重。西晋在灭吴之后,已经基本实现了天下一统,孙皓对于西晋政权的威胁相对较小。因此,司马炎无需像对待刘禅那样,通过优厚的待遇来安抚东吴的民心。此外,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侯,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封号,也是在向天下昭示西晋的威严,以及对东吴的彻底征服 。 【引用:《资治通鉴》中关于西晋灭吴后的记载,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分析,为理解司马炎对孙皓待遇的政治考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亡国之君自身的性格、行为以及对局势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待遇。汉献帝刘协,在被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漫长岁月里,虽然一直试图摆脱曹操的控制,恢复汉室的权威,但始终未能成功。然而,刘协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了一定的隐忍和智慧。他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反抗行动,以免给自己和汉室带来更大的灾难。这种态度,使得曹丕在篡汉之后,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同情和敬意。同时,刘协与曹丕之间还有着亲戚关系,曹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丕对刘协的处置 。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表现出的 “乐不思蜀”,虽然被后人认为是一种懦弱和没有骨气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恰恰是他的生存智慧所在。刘禅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蜀汉的江山,在魏国的统治下,任何复国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此,他选择了装疯卖傻,表现出对蜀国毫不思念的样子,以此来打消司马昭的疑虑,从而换来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

曹奂在位期间,由于司马氏家族已经牢牢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然而,曹奂并没有像他的前任曹髦那样,采取激烈的反抗行动,而是选择了顺从司马氏的安排。这种识时务的态度,使得司马炎在篡魏之后,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优厚的待遇。司马炎认为,曹奂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主动禅让皇位,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和流血冲突,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君主 。

而孙皓则与其他几位亡国之君截然不同。他在位期间,施行残暴的统治,滥用刑罚,使得东吴国内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的种种恶行,不仅引起了东吴百姓的强烈不满,也让西晋的统治者对他极为反感。在投降西晋之后,孙皓依然不改其骄横跋扈的性格,多次在言语上冒犯司马炎,这进一步加剧了司马炎对他的厌恶。因此,孙皓在西晋得到的待遇,远远不如其他几位亡国之君 。 【引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

汉末三国时期的这四位亡国之君,他们的命运轨迹各不相同,所享受到的待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汉献帝刘协,虽历经坎坷,但最终在山阳公国得以善终,还能以自己的医术造福百姓,赢得了百姓的爱戴。魏元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其封国延续了两百多年,在亡国之君中,待遇堪称优渥。蜀后主刘禅,凭借 “乐不思蜀” 的表现,换来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在洛阳度过了余生。而吴末帝孙皓,由于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以及投降后的种种表现,使得他在西晋的待遇远不如其他三位亡国之君。

0 阅读:5
史风人物

史风人物

数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