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上)——《盘桓在北京》

绿色的印痕 2025-01-09 14:54:33

1991年,和亚明出差北京,曾走进过人民大会堂。那时,人民大会堂刚刚对外开放,每张参观卷10元。由于时隔“久远”,那年进人民大会堂看了些什么,都模模糊糊的记忆不清了,再加上没带相机,没留下照片,你说你进过人民大会堂是很难有人相信的。好在当时留下了参观卷,总算给自己留下了一点安慰。

(1991年,人民大会堂参观券。)

如今,进人民大会堂参观是需要提前3天预约的,来前就预约好了10月31日上午8:30分的时间段,所以,今早匆匆起床,匆匆盥洗吃饭,而后急急搭乘地铁9号线,在军博站转1号线,于天安门东站下了车。

(2024年,人民大会堂预约门票订单。)

出地铁口,东行不远来到检查点,刷身份证,过安检,入地下通道,穿长安街,进天安门广场,然后顺着广场西侧一路快走,来到人民大会堂南侧院外。

人民大会堂位于东城区天安门广场西侧,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

(202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

院外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南腔北调的游客身挨着身,张着期盼的眼睛盯着队伍尽头,缓缓地挪着脚步。进院前再刷身份证,再过安检,方才走进院内,顺着大会堂墙根北行,来到人民大会堂正门前。

(202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朝东的正门,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一排排台阶层层叠叠缓缓而上,十二根粗粗圆圆的廊柱顶天立地,巍峨而耸,门顶正中上方悬挂着耀眼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202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

(202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顺着南端的台阶,一步步登上台基,越廊柱,入长廊。长廊西端是一排高高的玻璃窗,玻璃窗底端的五个玻璃大门敞开着。从最南端的玻璃大门走进去,门里是一个窄长窄长的门厅,门厅放着几台安检机。门厅后是过厅,过厅宽宽的,顶端垂吊着一排亮晶晶的水晶灯,明亮的地板砖上铺着红地毯,西边的白墙上镂空着五个无门扇的酱色大门。踏着红地毯穿过大门,眼前忽地一亮,一个宽阔的大厅展现在眼前。

(2024年,人民大会堂大门前长廊。)

(2024年,人民大会堂门厅。)

(2024年,人民大会堂过厅。)

(202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

大厅的顶、壁、柱皆白色,厅顶方梁纵横,交汇处描着金丝边;厅顶正中悬挂着一排雍容华丽的圆形水晶灯,两边嵌着两排吸顶圆灯。中央大厅的地面光滑明亮,铺着几条供游客行走的红地毯,大厅四周围着一圈方柱,柱后挑台两层,二层柱与柱间围在花边护栏,更显得大厅尊贵典雅和豪华灿烂。大厅西面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的《报春图》画,两边是六个酱色大门,南北两侧是过厅和电梯厅、大楼梯,同时还摆放着《松鹤颂》等多幅画卷。

(2024年,人民大会堂大厅。)

(2024年,人民大会堂大厅里的《报春图》。)

(2024年,人民大会堂大厅里的《松鹤颂》。)

(202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随着缓缓行进的人流,走进一楼的湖南厅。湖南厅位于万人大礼堂南侧,面积近500平方米。进了门,绕《屏开花艳舞东风》湘绣屏风,厅内豁然眼前。

(2024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202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厅中央立着八根粗圆大柱,大柱用木纹黄大理石镶砌,配以黑色花岗岩柱础,大厅顶部中央悬挂三盏直径3米的荷花大彩灯,吊顶边沿为圆弧形,内藏暗灯槽。厅北面墙上镶嵌着宽8.2米、高3.5米的巨幅绒绣画《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南面一排落地长窗,长窗上挂着姜黄色窗帘,长窗下大条案上分别陈列着九龙镀金瓷瓶、长颈花瓷瓶、天然菊花石石雕,喜鹊登梅瓷雕。厅的地面铺着地毯,白色单人沙发分列两排,使厅内充满热烈、庄重的气氛。

(2024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看过湖南厅,沿着楼梯上二楼,来到辽宁厅前。辽宁厅位于人民大会堂二层,面积495平方米。

(2024年,人民大会堂二楼台阶。)

(2024年,人民大会堂辽宁厅。)

走进大厅,站在门内里瞧,只见天花棚面层次丰富,造型独特,三盏水晶大吊灯灯光强弱虚实掩映;八根金麻石大柱圆润光滑,柱头镶有马蹄型柱帽,柱身刻有清式图案;东墙的壁画《昌盛图》以红色大漆为基调,飞舞的金凤象征着辽宁更加辉煌的未来,西侧屏风的正面是《盛京颂》,展现了沈阳故宫大政殿的风貌;厅的地面铺着鲜红色的龙纹地毯,正中摆放着半圆形的单人沙发。

(2024年,人民大会堂辽宁厅。)

(202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整个辽宁厅的设计以浓郁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为基础,突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并用凝炼、大方的艺术手法,方圆结合的造型语言,充分体现出辽宁人粗犷豪放的精神气质与北方厚重的工业感。

走出辽宁厅,沿着通道来到万人大礼堂二楼南端的入口处。进了门,眼前是一条窄窄的通道,通道两边是一排排座椅,通道半途而“断”,在东端出口处扯着警戒绳,游客走到此,只能右拐顺着东端通道离去。

(2024年,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202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站在通道的椅子边,瞧万人大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席台。主席台三面镶着浅黄色的方框,框内顶端酱色幕布低垂,台后端挂着浅紫色幕布,幕布前斜立着十面红旗,红旗下横着一排铺着鲜红罩布的木桌,桌前几个台阶,台阶前平坦、宽大的地面铺着鲜红鲜红的地毯。据说,主席台面宽32米,高18米,像一个小会场,可设座席300-500个。每逢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走上主席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大决策。所以,这里也是全国人民瞩目和神往的地方。

站在二楼俯瞰,由于角度所限,只能看见主席台和二楼前面的座椅,一楼的宽阔和宏伟是看不到和体会不到的。那年,我们是从一楼正门走进万人大礼堂的,驻足前望,无论是视野的宽度、纵深度都是今天站在二楼所不能感受和体会到的。

(2024年,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排排桌椅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一排排、一行行,半弯着向主席台聚拢;天顶高高,呈穹隆形,淡青色的装饰,似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形成“水天一色、浑然一体”之势。群灯若星光灿烂,把万人大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万人大礼堂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一个整体。正前方的主席台庄严肃穆,没了桌椅的摆放,更显得简洁明快,一目了然。那年在大礼堂观瞻是可以顺着通道来回走动的,所以是可以环顾四周,看主席台、看天顶、看两壁、看两层挑台、看大礼堂的宏伟宽阔和气势不凡的。

如今,站在二楼的通道内俯瞰,看不了多少景色,也很难拍出背景宏伟的照片来。不断后涌的游客逼迫得你不得不挪移脚步,亦步亦趋的往前走,顺着通道右拐,拐出了大礼堂二楼的东门。

(202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出了万人大礼堂,在挑台栏杆边的椅子上稍事歇息后,继续沿着游览通道前行。行不远,来到二楼的东大厅。

(2024年,人民大会堂二楼。)

(2024年,人民大会堂二楼东门。)

(2024年,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小憩。)

0 阅读:0
绿色的印痕

绿色的印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