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货!"中国强硬反制,波音客机被拒之门外,130架订单、超百亿美元交易悬而未决,波音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贸易战的持续升级,让这家美国巨头深陷泥潭,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异军突起,对波音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曾经的合作伙伴,如今却反目成仇,波音的困境,是贸易战的牺牲品,还是战略失策的苦果!

近日,在浙江舟山,一架崭新的波音737MAX9客机在这里调转机头,没有交付给预定的中国客户,而是径直飞回了美国。
这架飞机的返航,让中美贸易战的寒意又添了几分,也明白无误地显示,波音在中国的麻烦,恐怕才刚刚开始。

其实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交付延迟,这背后是缠绕不清的国际政治、经济算计和技术竞赛,甚至牵动着全球航空制造业的神经。
想当年,波音和中国的关系一度好得像“蜜月期”,自1973年尼克松访华破冰,四十多年里,中国市场贡献了波音全球交付量的近四分之一,是它最重要的海外金主。
但好日子在2019年那两场致命的737MAX空难后戛然而止,中国在全球率先停飞该机型,直接导致波音市值蒸发超过1600亿美元,紧接着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更是将波音在中国的业务推向了悬崖边缘。

到了2025年4月这个节点,中国航司已经暂停接收的波音订单累计达到130架,其中96架正是麻烦缠身的737MAX系列。
在舟山的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几架已经喷涂好山东航空、中国国航等航司标志的737MAX,只能安静地停在停机坪上晒太阳。
这些本应在中国蓝天翱翔的飞机,如今尴尬地成了贸易僵局中的“库存”。

让波音头疼的不只是卖不出去飞机,中国同时还是它关键的零部件供应基地,波音倚重的787梦想客机,其钛合金机身结构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737MAX的方向舵等部件,也有高达七成依赖中国供应商。
一旦贸易战火烧到供应链,导致这些关键部件断供,波音远在美国的生产线恐怕也得跟着停摆。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自己的大飞机C919正在快速成长,截至目前,C919已经手握超过1500架订单,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也提升到60%以上,还把目标瞄准了2025年拿下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认证。

面对飞机被“退货”,特朗普政府起初的反应是恼火,认为中国此举是“背信弃义”,白宫甚至一度放出强硬论调,宣称与中国的协议“美国可有可无,但中国非要不可”。
然而,中国的反制措施显然比他们预想的要坚决得多,除了暂停接收波音飞机,中国还在其他领域打出组合拳。

限制对美出口制造高科技产品和尖端武器所必需的中重稀土,持续减持美国国债,给美元的全球地位带来压力,同时减少了对美国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采购。
这一系列动作精准地打在了美国的痛处,让特朗普政府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特别是稀土出口管制,直接掐住了美国部分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脖子,美元地位的潜在动摇也让华尔街感到不安。
美国国内经济也开始感受到寒意,企业界普遍担忧衰退风险,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
内外交困之下,华盛顿最初强硬的姿态开始松动,甚至罕见地透露出可能考虑降低部分对华关税的口风,这与其说是善意,不如说是现实压力下的策略调整。

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几乎就在波音飞机折返美国的同一时间,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却连夜飞抵了北京。
与往日标志性的黑色皮衣不同,黄仁勋这次换上了正式的西装,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号,英伟达将继续致力于服务中国市场。

英伟达的积极姿态,与波音当前的遭遇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同样是美国的科技领军企业,面对相似的地缘政治压力,一家选择了主动沟通示好,另一家则深陷贸易冲突的泥潭。
这背后反映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中美博弈中的不同处境和策略选择,也再次凸显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
对英伟达而言,中国不仅是其最重要的销售市场之一,更是其人工智能战略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快速提升,英伟达既面临竞争,也更需要深度参与这个市场。
如果中美科技战持续升级,谁也无法保证英伟达不会成为下一个被波及的对象,波音的经历,对其他美国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警示。

黄仁勋的北京之行,或许也预示着一部分美国科技企业正在重新评估其全球战略,尤其是在中国的布局。
在一个深度交织的全球经济体系里,试图与中国彻底“脱钩”,很可能首先伤害到的是自身的商业利益,比起硬碰硬的对抗,寻找合作空间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

至于波音,眼下的路并不好走,不仅有10架已经制造完成、分别滞留在中美工厂的737MAX面临资金冻结和交付无期的风险,长远来看,C919的持续进步更是对其核心业务的直接挑战。
一旦C919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在获得欧盟适航证之后,业界预测中国商飞有望在五年内抢占全球窄体客机市场相当可观的份额,这将进一步挤压波音和空客的生存空间。
信源:中国暂停接收波音飞机,“波音重大挫折” 观察者网 2025-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