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上海,已经进入深秋,夜晚带来的凉意比往年多一些。在浦东新区的一个看似普通的会场里面,1000多人围坐,蓝色巨型LED屏幕前,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上面的PPT,而等待在见证改变“人类出行”的一场品牌发布会。
在这个发布上,“人”和“Human”这两个词,被提及了37次以上。
行业背景出奇统一的豪华团队
HUMAN HORIZONS,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首先就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宏大。而官方标准的中文品牌——“华人运通”,又仿佛界定了品牌主要面向的空间地点和一种景愿。
第一次听到这个品牌,让人感觉是做一个出口或者跨国金融的企业。但只要看到品牌发布上介绍的豪华团队阵容,就会感觉到这个新品牌,似乎“引发了一场地震”。
丁磊,创始人,董事长,CEO
当对上海汽车工业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目光柔和的人是上海通用出了名的“实干派”。他历任上海通用总经理、上汽集团副总裁;执掌上海通用期间主持投放二十多款新车,六年累计三个品牌销量近400万台,销售额5000多亿元,上缴利税过千亿元。
让我们记住这个核心词语:上海通用。
墨斐,副董事长 / 联合创始人
历任通用中国首席执行官、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全权负责通用中国整车和零部件部门的所有工作,以及上汽集团的海外业务;曾任克莱斯勒亚洲业务首席执行官、观致汽车CEO。让我们再记住一个核心词语:通用中国。
陈威旭,首席运营官 / 联合创始人
曾就职于福特亚太、通用中国、上海通用等企业。作为凯迪拉克中国负责人,凯迪拉克品牌形象奠基人,主导产品规划、品牌传播、市场营销以及售后服务。我们仿佛可以记住两个核心词:福特,通用。
石志杰,首席设计官 / 创始合伙人
创建泛亚设计中心,负责所有2002年至2011年的通用旗下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五菱等所有车型的设计,主导设计的量产及概念车型超过五十款。
毕业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先后于法国巴黎雪铁龙设计中心、美国丰田汽车工业中心、裕隆日产设计中心、通用泛亚设计中心担任总设计师等要职。我们能记住的核心词太明显了:泛亚,通用汽车
有人戏称,如果只看华人运通这份高层团队的名单,还以为是通用汽车又在中国有新项目落地了。而这些资深人士离开上海通用和通用中国,其实对是SGM的一次“地震”。但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时代——时不我待。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正因为核心团队行业背景的高度一致,他们才会走到一起,而且整个团队的价值观会比较比较好统一,最起码有一个好处:沟通的成本会降低不少。
但事情得分两面来看。有人说新势力造车,行业里面有很多主机厂体系范围以外的人义无反顾的加入。归根到底,他们还是互联网公司或者IT公司。
而向华人运通这样的“纯血”主机厂体系的资深人士,现在又高举“我们不是一个车辆生产商,我们是改变出行方式的企业”的大旗杀了进来。让这片本来已经有了波澜的海洋,更多了一些传统的色彩。
但另外一种担心也是存在的合理:想这样长期的主机厂工作的团队,是否会把新兴企业变成了一个有新能源和互联网的外壳的传统主机厂呢?
其实在后面的媒体专访上,有人向55岁的丁磊提问。整个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团队,为什么会在现在这个时间选择创新创业。而丁磊的回答他们其实已经布置好了三代领导团队,华人运通的事业,不只是靠一代人能完成的。
听完这个回答,对前面的疑问我们仿佛心里更有数了。看来华人运通不打算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有的汽车工程的体系下,让汽车迅速“电动化”。他们打算做得更多。他们到底要干嘛?
“三智”企业战略 是炒冷饭还是创新大餐?
当丁磊先生在发布会现场把华人运通的“三智”企业战略抛出时,很多行业媒体和人士就发现了,这是一场比较“烧脑”的发布会。
但经过仔细聆听和初步的消化,我们可以把这个战略总结为以下的一些点。
通过数据信息的透传、计算及互联互通,实现人与车、交通、城市的相互协同,基于此开发出为人赋能的超体智能架构HOA(Human Oriented Architecture)、引人共鸣的设计理念HOD(Human Oriented Design)和以人为本的整车开发技术HOV(Human Oriented Vehicle)。
上面的“三H”,的确需要点时间才能完全理解,其实熟悉智能汽车发展的朋友,很快就能找出其核心意义。
其中HOA,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不单单是让传统的汽车变成单个孤立的多传感器车辆,而是让汽车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交换数据,让车辆和道路交换交通数据,让整个城市或者是区域的道路数据共享和交换,从而组织更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
如果只是以上面的这个智能交通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新战略,其实真的有“炒冷饭”的嫌疑。因为这些想法都在多年前已经被业内提出。甚至我们熟悉的航空业,其实已经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在组织“空中智慧交通”。
不过,当他们把整个理念的核心聚焦在了“打通”上时,我们似乎更明白了他们是谁?他们要干什么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智能汽车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节点,是物联网的一个子集,是智捷交通的主要载体。而传统汽车都只是单体信息“孤岛”,打破孤立系统,建立广泛的数据联接。
正因为有了上面想想法,华人运通才能强调自己是一个出行科技公司,而不是一个新能源汽车主机厂。
这个切入点找得非常准,但实现起来真的超难,它甚至都不应该是由一家公司来完成的事情。
出行公司发布的概念车
其实,因为有石志杰先生的加盟,我们并不担心华人运通发布的概念车,会缺少未来感。毕竟在这样的场合发布的产品,更多的是一种方向的表达。
例如发布会现场推出的Concept H Hypervelocity概念车由石志杰和高级设计总监Riaz Sherazee先生带领团队设计。厂家宣称,它是全球首个气流导正管理系统A.F.I.R.M.(Air Flow Integration and Recla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把车身造型和动态气流的轨迹紧密结合的产品。
这辆概念车整体感官,让人觉得是脱离传统汽车型面设计的产品。而纵观细节,在非常多的地方,都是以空气动力学为设计基点。当然,厂家也宣称它用上了现在已知的绝大部分智能汽车的技术。
当然,我们认为这辆多座单厢电驱动的概念车,更多的是服务了设计师的优秀想法,而如果要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工程化,将是一个巨烧钱,而需要整个上下游制造业都获得突破的大工程。
另外,看到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华人运通最好是有自己的高速大型风洞,要弄出真正空气动力学优秀产品,这些巨大的基础投入就是摆在面前的。否则这辆车最炫酷地方的就是它的一对“剪刀门”了。
发布会现场,还有一个更炫的概念车——Concept A Active-agility。这是一辆更小巧的车辆。
这辆单厢设计,而且后轮因为空气动力学而被全包覆的车辆,其实不只是辆车。按照厂家的说法——它是一个旅行的胶囊。通过某种自动驾驶,很多这样的车辆可以组队变成公路列车,可以变成单轨系统的一个单元。还可以用特定铁路车厢进行运载,变成高铁……
本来以为设想就这样了,后来了解到,它还可以通过水上运载工具,和空中运载工具变成突破陆地的利器。而这样乘坐单元为基础,加上各种其他运载模块的方法,其实也有其他一些厂家提出这样的概念。我们认为,想法大家都可以有,但最先实现谁就是老大。
未来是美好的,我们可以有各种概念,它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但要把想法变成现实,不仅仅需要的是想法。
轮毂电机四轮转向验证车 但愿专利在手中
对于一个全新出行行业品牌的发布会,如果没有一辆能动的车出场,总显得有点说不过去。
华人运通带来了一辆能动的车,而且还是能以各种让人想不到的方法去动。
它是首个基于量产导向开发的四轮转向轮毂电机工程车-RE05。抛开某些刻意设计的科技感来说,这就是一辆以管状空间车架作为基础的open wheel car。更通俗点的说,就是电动四轮转向卡丁车。
厂家称它采用了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实现了精确和独立的四轮电机控制和制动。它提供了14套不同工况/模式下的智能驱动逻辑,根据不同路况,4个独立的车轮都可改变方向,并且能实时地正反转,自由度极高。
其实,其中的四轮转向技术,在业内也不是特别新鲜的东西,当年jeep的一辆概念车,也让很多人知晓。而轮毂电机这项技术,更是一项历史非常悠久的电动汽车驱动技术。记得在接近一个世纪前,保时捷就申请了专利。
那么展示这里车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认为是想向外加展示他们在电子驱动系统和整车控制方面研发的方向和阶段性成果。
当然,还有一个好消息:华人运通称他们已经开始计划把这项技术落实在未来的产品中,并在轮毂电机整车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写在最后
这是我在2018年,参加过看上去最有科技感的一次出行相关产业的发布会。虽然,如果我们深究概念,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太多完全创新的实例。但我们看到了对这些未来出行概念又多了一种实践的方向。就这点来说,我们认为华人运通是做得比较好的。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所谓传统造车势力的核心,如果投身到一个新的出行科技或者新能源汽车公司,往往他们能带来更大的能量。谁是传统?谁是新兴势力,这个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而最终的推动力还是聚焦到一个点上——Human。人,才是一切的基础。(文/凹凸之道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