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埃文凯尔!法国小伙确认捐赠日本侵华照片,还计划全球出版

漫步的空影 2024-12-11 02:01:14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有义务把这段历史告诉全世界!”

先有美国人埃文·凯尔不顾死亡威胁向中国捐赠日军侵华证据,再有法国青年马库斯计划将日本侵华照片全球出版,这两位外国人都因此赢得了全中国人的尊重。

在获赠国礼瓷的埃文打算常住中国的时候,被誉为“埃文·凯尔第二”的马库斯,也在近日拿出了一本珍藏已久的相册,其中部分照片甚至还残留着血迹......

获赠国礼瓷的埃文·凯尔

埃文·凯尔的故事始于一场平凡的工作,2022年8月的一个普通下午,身为美国明尼苏达州典当行老板的他,正在整理顾客寄卖的物品。

旧手表、生锈的饰品、泛黄的书籍,这些都司空见惯,然而一册被蒙尘的相册吸引了他的注意。

埃文捐赠的二战相册的部分内容

它的封面并不起眼,但却散发出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气息,翻开的一瞬间,他的呼吸仿佛被什么掐住了。

这是一本泛黄的影像记录,照片的内容令人震惊,城市废墟、横陈街头的尸体、血迹未干的石板路,战争的影像扑面而来。

画面的主人公是侵华日军,照片中捕捉到他们的暴行,也记录了战火下的普通百姓如何被无情碾压。

这些画面没有任何修饰,粗粝又真实,但正是这种直白的冲击力让埃文久久无法释怀。

作为一名美国人,他对二战历史有所了解,但这些照片所呈现的场景,显然不是教科书里能看到的。

他知道这本相册并不是普通的遗物,拍摄者是谁?它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才流落到他的手中?这些问题始终在埃文的脑海中盘旋不去。

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记录了某种不容否认的历史真相,而这些真相仿佛被时光的沙尘掩盖,等待一个人将它重新揭开。

埃文不愿让这些影像再度沉寂,埋藏在某个私人收藏里,他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把这些影像交给一个真正能够保护它们的地方。

于是他想到了中国,这些影像的发生地,以及照片所诉说的一切的见证者。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他先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相册的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关注,但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反应。

他的邮箱和社交账号迅速被威胁信息淹没,有人要求他销毁这些照片,有人警告他不要插手“别国的历史”。

从视频发布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再也没有回到正轨,之后他甚至开始收到匿名的死亡威胁,这让他对自身安全感到不安。

埃文向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捐赠相册

但即便如此埃文也没有退缩,他认为这些照片的归宿应该是博物馆,而不是被私人收藏掩盖历史。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选择联系了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决定将相册无偿捐赠。

捐赠的整个过程充满波折,他需要面对繁琐的手续和来自外界的质疑,然而当他将相册交到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在与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协商后,相册被正式移交给中国,而在此之前,领事馆向他致以感谢,并赠予了一件中国瓷器。

对于埃文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捐赠,更是一次命运的转折。

他感叹这些照片是战争的残酷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防止历史被遗忘的关键证据。

马库斯与家族的伤痕

与埃文的偶然不同,法国青年马库斯的经历带着深深的家族印记。

马库斯的故事始于一场无意间的发现,四年前,他在翻看家中的书架时,触摸到一本沉甸甸的相册。

打开的瞬间,他就被里面的内容惊得愣在原地——170多张黑白照片,带着历史的沉重与创伤。

鲜血、废墟、呐喊,照片里没有光明,只有死亡与毁灭,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家族相册,它记录的不是日常生活,而是一个国家在侵略者铁蹄下的痛苦挣扎。

马库斯的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

这些照片的背后是他的外祖父罗杰·劳伦斯,一个在战火中不顾个人安危,用相机对抗遗忘的普通人。

劳伦斯原本是个乐观的法国人,他于1935年来到中国上海,在法租界经营一座种植园,他与中国的邻居、工人和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马库斯提供的照片

劳伦斯不仅让自己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一起上学,还曾计划在这里定居,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景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化为乌有。

彼时,日军攻占上海后,暴行铺天盖地而来,血腥几乎吞噬了整座城市,劳伦斯亲眼看着熟悉的朋友死于街头,家园化为废墟。

马库斯提供的日本侵华战争照片证据

他的镜头变成了一种工具,将侵略者的残忍定格在胶片上,他的拍摄并非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愤怒与呐喊。

他用法语在照片背后做了详细的注解,每一张背后都有名字、地点和他记忆中的细节,这些文字并不华丽,但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悲痛。

然而,劳伦斯的举动并非没有代价,他的行动引发了日军的报复,两个年幼的儿子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对于劳伦斯一家来说,这些照片不仅是记录更是永远的伤疤,战争结束后,劳伦斯将相册带回法国,却从未向外界提起。

几十年后,马库斯接过了这个沉重的遗物,他从母亲和姨妈那里听到了更多关于外祖父的故事,才渐渐理解这些照片的意义。

他知道外祖父劳伦斯的拍摄是为了让人们看见真相,而不是把它封存,如果不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影像的存在,劳伦斯的牺牲是否会变得毫无意义?

感受到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后,马库斯决定将相册公之于众。

可是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马库斯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冒充者到威胁者,现实的阻力一次次袭来。

这些照片为何如此重要?不仅仅因为它们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还因为它们承载着个体与家族的痛苦记忆。

目前,马库斯正在与中法两国出版社合作,计划将这些照片出版,并制作多语言的网站,向全球传播这段历史。

这一计划比单纯的捐赠更具意义:它试图将历史教育推向国际,让更多人了解侵华战争的真相。

埃文和马库斯的捐赠,不仅仅是个人的善举,更是在国际社会中发起了一场关于历史和正义的对话。

他们的行动为其他知情者树立了榜样,让更多隐藏的历史碎片得以被揭示。

这并不是单纯的物品交接,而是历史的回响在当代的延续,埃文和马库斯的故事,正是将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记忆重新拼接的过程。

两本相册被送往中国,背后却是全球的目光。公众的讨论中,有支持,也有质疑。

有人认为,这样的捐赠是一种对正义的坚守,是跨越国界的人类良知的体现,也有人质疑它的价值,认为历史早已定论,不必再翻开那些痛苦的篇章。

无论如何,这些影像带来的震撼,已经深深植入了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中。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影像还有多少?那些被掩埋在私人相册、博物馆仓库,甚至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的证据,是否也在等待着某一天被重新发现、拼接?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影像?

历史的回声从未远去。那些陈旧的影像中,尘埃掩盖的并不仅是画面的光影,更是未竟的真相与人类未曾愈合的伤口。

这些照片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因为它们的内容令人不安,更因为它们直指一个难以逃避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战争的残酷?

劳伦斯的相机记录下了1937年上海的末日景象,但它的镜头并不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些废墟、屠杀、哀嚎,与今日的战地影像何其相似。

面对这些照片,人们的情感往往复杂而矛盾,有人选择直面它们,从中汲取教训,有人则避而不谈,认为揭开伤口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然而,这些影像本身就是一种抗拒遗忘的存在。

它们沉默却又无声地逼问观者:如果人们不看、不谈、不记,这些照片的意义是否会被彻底抹消?而它们背后的历史是否会再次重演?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新京报 2024年11月07日 关于“法国小伙欲将日军侵华罪证照片捐给中国,系其外祖父于上海所拍”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抗战馆 2024年11月15日 关于“相机记录日军罪行‘是一项使命’”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新京报官微 2024年11月07日 关于“对话想捐赠日军侵华罪证照片的法国小伙:部分照片残留血迹”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现代快报 2024年12月02日 关于“法国小伙马库斯确认捐赠日本侵华照片,并计划在全球出版”的报道

0 阅读:0
漫步的空影

漫步的空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