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打平赵云,为何在三国24名将之中排名倒数第一?原因有3个!

杨诗涵呢 2025-03-30 16:43:47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豪杰如繁星般闪耀。公元228年,这是一个对蜀汉政权极为关键的年份,诸葛亮在成功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之后,便毅然决然地率领大军开启了北伐曹魏的征程。这一决策不仅彰显了蜀汉政权企图收复中原失地的雄心壮志,也是诸葛亮一生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当时,诸葛亮精心部署兵力,派遣在蜀中威名赫赫的大将赵云,朝着褒斜道进发,赵云的任务是占据箕谷,对曹魏的关中地区进行佯攻。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分散曹魏的兵力,使其难以集中应对蜀汉的主力进攻。而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大军直逼祁山,这祁山是陇右地区的重要战略据点,一旦控制祁山,便可以对陇右的几个郡形成战略压制。

诸葛亮此次突然发动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曹魏方面,由于长期认为蜀国在夷陵之战元气大伤,再加上蜀汉的刘禅在当时被认为缺乏足够的领导能力,所以根本就没有在边境布置足够的军事防御力量。面对蜀军的突然来袭,陇右的局势一下子变得危急起来。诸葛亮的大军迅速展开行动,首先包围了陇右的天水郡南安,南安的曹魏守军陷入困境,紧急向安定求救。这一举动正中诸葛亮下怀,他成功引出安定和天水的守军,然后在半道上设下埋伏,意图将敌军一网打尽。如果一切顺利,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很可能就会被蜀军轻松收入囊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天水,有一个年轻人将给诸葛亮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这个年轻人就是姜维。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得到南安被围消息后,率领部分兵马前往救援,在途中他怀疑姜维等人有二心,于是抛弃了姜维等人。姜维无奈之下只能返回翼县,但他在途中成功地阻止了马遵前往救援南安的兵马,而且还准确地判断出这是诸葛亮的计谋。尽管诸葛亮成功占领了南安和安定二郡,可在天水郡的战事却陷入了僵局,天水郡一时间未能迅速被攻克。

后来,诸葛亮为了夺取天水城,便派遣赵云亲自带兵前往天水郡。此时的天水太守马遵,采取了狡猾的战略,他率领部分兵马假装去救援南安城,实际上是想对赵云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当赵云到达天水城外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姜维率领兵马杀出。姜维与赵云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双方大战了30回合却没有分出胜负。赵云心中暗自惊叹,在这偏远的天水城竟然遇到如此厉害的人物。要知道,赵云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此时已经年过七旬,但在武力值上依然不容小觑。而姜维当时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年仅26岁,体力充沛且武力值正处于巅峰状态。

这件事情之后,诸葛亮得知了姜维的才能,便精心设计将姜维收入麾下。姜维在蜀汉的军事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诸葛亮北伐中的重要力量。

从姜维当时的表现来看,无论是武力值还是用兵谋略,他都堪称上将之才。然而,在著名的三国24名将的排名中,姜维却位居最后。深入分析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三国名将如云,姜维面临的竞争极为激烈。

在整个三国时期,能力和武力出众的名将总结起来多达24位,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来描述这24位名将的排名顺序:“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我们就拿排名第二十三位的邓艾来说,他可是一位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曹魏知名战将。在姜维北伐曹魏期间,双方的军事对抗十分激烈。姜维多次被邓艾打败,也因此导致北伐常常功败垂成,最后只能屯田于沓中。排除国力和兵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单从个人能力水平来看,姜维和邓艾之间确实存在着些许差异。例如在段谷之战和侯和之战中,邓艾独具慧眼,总是能够识破姜维的计谋。

而到了蜀汉面临灭国危机,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的时候,邓艾更是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邓艾大胆地采用穿越阴平小径这一冒险的战略计划,这一计划可谓是孤注一掷,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当邓艾的部队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川中时,蜀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仅成都迅速被攻破,姜维也被迫投降钟会。

从这些战役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邓艾在谋略方面更加擅长,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的灵活运用上。而姜维虽然在武力值上有超过邓艾的可能,但在行军打仗的实际指挥过程中,确实稍逊邓艾一筹。这众多名将各自凭借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战役和战略布局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姜维在这样的群体竞争中,排名靠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个原因,姜维的整体战略格局存在有待提高之处。

姜维在战略格局方面的眼光,确实与一些三国名将相比有着差距。就拿姜维所提出的敛兵聚谷战略来说,这一战略对于汉中的防守来说并不适宜。我们先来看看魏延镇守汉中之时所采取的“错守诸围之法”。

魏延采用错守诸围之法镇守汉中达十数年之久,在这期间,曹魏的兵马就再也没有踏进过汉中一步。当时魏延按照汉中的地理形势和川中兵力的具体情况,采用多建城池、分散守城的战略。这种战略下,兵力被分散到各个城池之中,每个城池都有专门的战将进行防守,而魏延自己则坐镇汉中主城,随时准备支援和协助各个城池应对来犯之敌。

这样一来,当敌人前来进攻的时候,各个城池之间就能够协同作战。就算敌人采用“围点打援”这种常用的军事策略,也很难成功。因为各个城池之间的相互呼应,使得敌人不敢轻易对任何一个城池进行围困或者攻击,否则随时可能遭到周边援军的打击,就像在打游击一样。

而且在公元244年,川中大将王平也正是运用了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成功地打败了曹爽率领的10万精兵。而姜维却在汉中推行敛兵聚谷战略。这种战略和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敛兵就是要把大量的兵力集中起来,聚谷则是要将敌人围困在城中,然后和敌人在城中进行消耗战。

要知道,当时蜀国的兵力本身就十分有限。如果把大量的兵力都聚集在城中,并且还把敌人引入城中,那很容易引发混乱。一旦城门打开,大量的敌军涌进城内,就拿曹爽当年的10万精兵举例来说,如果这10万精兵进入城中,以当时王平的情况想要打败他们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但难以快速打败敌人,就连把他们赶走都是一个难题。这样的战略在资源有限的蜀国并不适用,这也成为姜维在战略格局上的一大短板。

第三个原因,赵云当时的武力值已经在走下坡路。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赵云已经是年过70岁的老将了。而姜维当时刚刚26岁,仅仅从年龄上看,赵云就相当于两个姜维。在武力方面,姜维的武力值正处于巅峰时期,而赵云虽然也是当世名将,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体力方面已经不如姜维。再加上赵云此前已经经历了诸多战斗,例如斩杀韩德五人这样激烈的战斗,再加上长途跋涉、劳师远征,体力消耗巨大。

而姜维呢,是以逸待劳,而且在体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姜维在这场与老年赵云的交锋中占了赵云的便宜。因为如果赵云再年轻10岁,或者处在自己的巅峰时期,以姜维当时的武力值水平,恐怕也就只能和张辽、徐晃等名将处于同一水平。就像徐晃在长坂坡的时候,都没有勇气和赵云动手,这就足以证明赵云在当时武力值之高。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来看,姜维尽管有足够的实力位列三国二十四名将之中,但从时间因素(如年龄与对手状态差异下的战斗结果对比)、武力因素(与巅峰名将对比)以及整体影响力(战略布局相对劣势等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姜维只能排名第24位。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大舞台上,每一位名将都有着独特的经历、才能和局限性。姜维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有着一定的才能,但也会受到时代、对手、自身战略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在名将排名中位居末位,但他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姜维的事迹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看重单一的因素,而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他们的地位和贡献。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多面的,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政治局势、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命运和发展。姜维的故事只是三国这个宏大历史画卷中的一部分,但却足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很多关于军事、战略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