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是我最盼望的日子,而拜年则是其中最让我兴奋的环节。除夕守岁后,即便再困,大年初一天不亮,我就会被父母叫醒,睡眼惺忪地穿上新衣服,满心欢喜地迎接新年。那时,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一家人围坐,吃着饺子,寓意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这顿饺子是新年必不可少的开场。
随后,父母出去拜年。我则负责在家招待客人,还有收收红包,下午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去了。那是专属于新年的快乐。
如今,过年的感觉似乎有些不一样了。大年初一,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常常是日上三竿才慢悠悠地起身。饺子也不再是必须吃的,有时随便吃点什么就当作了早餐。拜年的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我们通过短信给远方的亲朋好友送上祝福,后来变成了微信,大家在对话框里发送精心编辑的话语和喜庆的表情包。可现在,拜年甚至简化到了发个朋友圈,几句简单的文字、一张应景的图片,就算完成了拜年。更有甚者,连朋友圈都不发了,仿佛新年的祝福也随着时间变得淡薄。
我自己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从待字闺中的姑娘,在家负责沏茶倒水招待拜年的客人,到如今嫁为人妇,跟着老公去婆家拜年。这期间,我明显感觉到,大年初一出门拜年的人家越来越少。有的家庭因为孩子在外地工作,过年都没能回来;有的则选择举家外出旅游,感受别样的新年氛围。村里少了往日的热闹,拜年的队伍也不再像从前那般浩浩荡荡。
时代在飞速发展,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拜年习俗也在这变迁中逐渐失去了曾经的模样。但我想,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对新年的期许,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始终藏在我们心底。或许我们该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拾拜年习俗的温度,让这份传统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