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生活太难,不妨读一读李娟的《冬牧场》

皓然一文化 2024-07-05 13:21:59

近年来,经济下行,行业内卷,许多人都觉得生活越来越难。

生存压力、职场危机、教育养老……无不令人焦虑不已。

但日子再难,对大多数人来说,吃饱穿暖、有瓦遮头总是能保证的。

或许我们很难想象,真正物质匮乏、风雨飘摇的生活是怎样一种艰难。

在新疆苍茫的戈壁滩上,有一群生活在荒野中的人,每天都置身于生存的困难模式之中。

他们平均每隔4-12天就要搬一次家,驱赶着牛羊骆驼、拖家带口地在荒漠中艰难迁徙;

他们身无居所,住在用羊粪垒的地窝子里,没有取暖设备,仅凭肉身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

他们缺食少穿,饮用水靠收集夹杂着沙土和粪渣的雪水,一年到头连青菜都吃不上几根……

他们是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牧民,至今仍沿袭着千年以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终年穿梭于广袤的戈壁大地上。

作家李娟为了真实还原哈萨克牧民的生存图景,在2010年冬天,跟随一家熟识的牧民在沙漠中的冬季牧场生活了三个月。

黄沙漫漫,白雪斑驳,辽阔的北疆大地如同画卷般在李娟笔下徐徐展开。

她用生动的笔触细腻呈现了哈萨克民族的生存境况,而后集结成《冬牧场》一书。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看看牧民们如何在严寒中坚守家园,在艰难中找寻乐趣。

或许,就能抚平你内心的焦虑,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1

严酷的季节总会过去,人生的寒冬也会终结

李娟跟随牧民居麻一家,经过艰苦跋涉,在沙漠深处的冬窝子里安顿了下来。

在荒野生存的难度之大,是习惯了便利生活的普通人无法想象的。

水电燃气一应具无,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只能在地下挖个两米深的坑当做挡风避寒的居所。

喝水靠每天采集雪水,光是找雪背雪就得花费半天时间,如果降雪量不够,人畜都会活不下去。

一天只吃一顿饭,并且常常吃的是冻成冰渣子的面块和肉块,咬一口都咯得慌。

除了要与生活的艰辛作斗争,还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

寒冷,便是最大的“天敌”。

冬牧场有多冷?不曾踏足过的人无法感知。

牧归时,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牛和骆驼的眉毛嘴巴全拖着长长的冰凌。

牧民的脸上结满冰霜,身上一片白茫茫。

连温度计都测不出来的极寒气温,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畜都受尽严寒的折磨。

居麻放羊时,每隔一个小时就得扯些柴在雪地上生火烤脚,不然熬不下去。

有一次眼见要到家了,愣是扛不住,只得生火暖和过来,才能继续步行。

但大家从不抱怨天气的严酷,总是一起努力抵御严寒。

每天吃得饱饱的,积蓄身体的热量;不停往炉子里填羊粪块,保持居所的温暖。

就这样习惯了与寒冷相处,直到有一天,李娟突然发现落日的角度开始偏北,迎面而来的竟是东风。

她才惊觉,原来严寒要过去了。

她说:“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

是的,随着白昼变长,天气渐渐回暖,寒冷终将过去。

这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

而人生的季节也是如此轮转,每个人都会迎来生命里的寒冬。

它或许是职场失意,或许是婚姻崩盘,或许是罹患重病,或许是痛失亲人……

生命中的风雪,总是伴随着人生起伏而来。

它的降临就像四季更迭、昼夜交替那般自然,任谁都无法抗拒。

它像寒冷一样来得理所应当,也像寒冷一样令人痛苦不堪。

但最终,它亦会像寒冷一样,缓缓离去。

因而,当你身处困顿,无处可逃的时候,不妨直面人生的寒冬,去接纳它,与之同行,与其和解。

纵使置身于黑暗之中,也要相信这黑暗并非没有尽头。

阴翳迟早会散去,曙光终将拨开云雾,阳光总会普照大地。

2

不在窘境中自我放逐,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

荒芜贫瘠,广阔辽远的冬牧场,人均占地四平方公里,真正人迹罕至,寂寞苍凉。

牧民的生活辛苦单调,不是去放羊,就是在放羊的路上,再就是出去找骆驼。

可是只要出门,哪怕遇不到一个人,牧民们总会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

居麻在出门放羊之前,也会花很长时间把靴子擦得锃亮。

哪天妻子要是取出新衣服给他替换,他就会高兴得哼起歌来。

李娟不解:“整天放羊,穿给谁看?”

居麻开心得说:“给绵羊看!给山羊看!”

对于牧民来说,生活是清苦的,生活也是郑重的,即便在沙漠过日子,也不能潦草应付。

哪怕住在简陋逼仄的地坑中,也马虎不得。

居麻的女儿加玛心灵手巧,她竭尽全力地美化居所,在寒酸的粪墙挂上壁毯,给家什披上绣花盖头,把房间布置得温馨雅致。

有一次,她要坐车北返,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洗头”,这令李娟很费解。

当时旱情严重,水很珍贵,而加玛马上要去到水源充沛的地方,为什么不去到那边再洗呢?

后来李娟才意识到,牧民的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

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而“尊严”需要从最小的细节去呵护。

在司机和乘客面前,加玛哪怕只体现了短短几小时的清洁,那也是自身“尊严”的展现,能为自己带来莫大的慰藉。

在书中,李娟经常用“体面”这个词来形容牧民。

他们很看重“体面”,劳作再艰辛,也不让自己蓬头垢面,日子再颠簸,也要闪亮地过。

我们经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但真正的仪式感不是红酒鲜花,不是红包转账。

而是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保持着对生命的庄重和体面。

人生如逆旅,难免会步入窘境,有人就此摆烂躺平、自暴自弃,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

有人却安之若素,在日常点滴中重建内心和生活的秩序。

谁都有窘迫的时刻,倘若一时摆脱不了困境,不妨让自己安住当下,把手头的小事做好,把住处打扫整洁,把自己拾掇干净。

把心安顿好,就算低到尘埃里,也要开出美丽的花朵。

过好当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慷慨,也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

3

在磨砺中淬炼,才能锻造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冬牧场,牧民们每天与牛羊为伴,与风雪同行,与寂寞相随。

他们在寒风中挥舞皮鞭,驱赶着牛羊在无垠的旷野上寻找食物;

他们在雪地里艰难行走,为寻找走失的骆驼累得筋疲力尽;

他们在漆黑的夜晚围炉取暖,用微弱的火光驱散孤独与寒冷。

繁重的工作让他们奔忙劳碌,终日疲惫不堪,却无法停歇;

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们一身病痛,吃止痛片成了家常便饭。

但他们从不自怜自艾,而是坦然接受生为牧民的命运,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牧民的孩子平常在外上学,一放假回家也会立即投入到劳作之中。

放羊、赶牛、背雪、背粪块……在还需要父母娇宠的年纪,他们就承担起让家庭运转的重担。

李娟经常看见邻居家的小兄妹,背着雪从荒野深处蹒跚走来,被重物压得佝偻着艰难前行。

就算实在扛不动,他们不放弃也不求助,拖也要拖回家。

在哈萨克族人的观念里,无能于劳动是件羞耻的事情,因而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勤劳、自尊和务实;

也习惯了在劳动中打磨耐心,增长力量,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冬牧场像冰窖,又像熔炉,置身其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生命淬炼。

连牧场上的动物也不例外。

居麻家的牧羊犬在极寒天气中生了一窝小狗,袒露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里,还没有任何食物。

李娟一度以为它们活不了。

但数日过去,它们既没有冻死也没有饿死,全都活了下来。

李娟看了为之感慨:“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

在严酷的洗礼中,因着生存的本能,再弱小的生命也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人也一样,谁都无法预知未来,重要的是在当下付出生的努力。

如果苦厄无法避免,那就积极应对,勇于承受,把它变成人生的财富。

人活着,不应逃避磨砺,每一次历练,都是对意志的锻造和对潜能的激发。

熬过去,才能淬炼出强大的生命力,拥有从容面对未来的底气。

要相信,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4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在这世间,无人不苦,生活皆难。

不管是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还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我们,都各有各的困境,各有各有的烦忧。

生而为人,谁都无法自由自在。

但无论如何,只要认真活着,只要付出生之努力,

现实的烦难总能慢慢被克服,人生的疾苦会渐渐被消解,世间的小美满也终将会到来。

其实,做一个幸福的人没有那么难。

它并不需要太多身外之物,只需回归生命的本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就像李娟说的:“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愿你怀揣希望,热力奔赴滚烫的明天。

作者 | 文娟。

0 阅读:20

皓然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