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国人问,如果中美爆发战争,你会拿起武器保卫美国吗

林爱玥 2024-11-13 17:57:54

这两天,看到个视频,有美国人问,“如果中美爆发战争,你会拿起武器保卫美国吗?”美国人的回答让我惊呼美国“民智已开”,只是千万不能让公知看到,不然它们会疯~

美国人的回答,可谓“公知味”十足。有人说,“作为一名流落街头的退伍老兵,我绝不会用我的生命去保护那些华尔街的资本家!我的贫穷不是中国人造成的,而是我国那些资本家和政客造成的”。这就对了嘛,顺着公知的逻辑,美国人流落街头又不是中国造成的,天天和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国较劲有什么用?

还有人说,“在美国,城市里的年轻人都是垂头丧气的!我们已经对这个国家感到绝望了。希望中国人尽快来拯救我们。”这波反向“带路”不知会不会把公知的血压给干爆。

“解放全人类,从美国开始!美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制社会”。这哥们比特朗普还猛,特朗普也最多说美国是个失败的国家、垃圾的国家,美国是“奴隶制社会”的说法,从润人嘴里说出来听着新鲜,从美国人嘴里说出来听着就更新鲜了。

“我早就已经受够美国了,如果中国愿意向我们提供几艘航母,我会让白宫的那些家伙,知道什么叫‘枪杆子里出政权’”。要不怎么说毛主席不只是中国人的大救星,还是人类的大救星呢,美国人也开始读《毛选》了,也开始要翻身做主人了,这是要把公知给活活逼死啊。就冲美国人读《毛选》,我看好美国人,美国人永不为奴!

“中国人没有霸占我的房子和土地,更没有让我露宿街头,我为什么要恨一个我从未谋面的国家呢?”这就对了嘛,是美国在对中国搞经济制裁,搞科技封锁,而不是相反,冤有头、债有主,美国人何必为华尔街的奴隶主卖命呢?

“让华尔街的那些资本家先上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如果连我都要被拉去上战场,那就意味着美国离亡国不远了”。这波妥妥墙内开花墙外香了,公知动不动就说国家和“月薪三千”的人无关,中国人不屑一顾,没想到,美国人成功被它们“启蒙”了,这算东边不亮西边亮呢,还是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战争只是转移内部矛盾的一种手段,和平时期,我们是任劳任怨的牛马,战争时期,我们只是华尔街那些人的炮灰”。这一点没错,美国侵略阿富汗、侵略伊拉克、侵略叙利亚……侵略了那么多国家,为什么美国的穷人反而更穷了?和平时候,没人记到他们,战争时候才想起他们,既然如此,美国人为什么要给华尔街的奴隶主去卖命呢,谁爱去谁去好了。

“如果美国赢了,那些资本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美国人民,我们必须让中国来制衡一下那些资本家”。这绝对是“民智已开”了,要不然说不出这么有深度的话。美国赢了苏联,美国本来讨好美国人,用来“证明”所谓资本主义所谓“优越性”的东西不是更多了,而是更少了,强权的美国很可怕,失去制约的强权的美国更可怕。

“美国曾经与中国发生过一场错误的战争,据说中国人对待美国战俘非常好,它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食物,还对我们进行了思想教育”。还请美国人放心,“中国人对待美国战俘非常好”绝不是“据说”,而是事实,要是将来真的兵戎相见了,欢迎对此有所怀疑的美国人亲自体验。

“我的爷爷曾经有幸成为了一名战俘,据他回忆,中国人总是为战俘提供最好的食物,他说当战俘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成为战俘是不幸的,但成为中国人的战俘是不幸中的幸运,所以,“有幸”还真不算用词不当。中国人优待俘虏,这是众所周知的,美国人不必有顾虑。

“我的爷爷曾在战俘运动会上拿过长跑冠军,他的奖牌至今都放在首尔的老房子里”。这位美国朋友说的是1952年11月15日举行的碧潼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当然了,参加运动会的不只有美国俘虏,还有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十多个国家的俘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战俘运动会的多名俘虏后来拒绝遣返,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和工作,这就是正义的感召力。

“如果发生战争,我不会与中国人作战,我要和美国的那些资本家作战,它们对美国人民的伤害绝对比中国人更大”。这话没毛病,不破坏旧世界,怎么建设新世界呢,美国人加油!

“如果美国像中国一样强大,人人都有汽车和别墅,我比中国人更爱国”。建议这么说的美国朋友少看点美国版的“意林”,中国还远没到人人都有汽车和别墅的程度呢,中国胜在人人能吃饱,人人能穿暖,不会像美国那样遍地流浪汉。

当然,和中国一样,美国也有“大清醒”,“我们美国根本就没有穷人,这些所谓的穷人肯定是其他国家的人冒充的”。这智商让我忍不住怀疑这“美国人”是不是润去美国的殖人冒充的……

最后,热烈祝贺公知反向“启蒙”成功。也不知公知是该哭,还是该笑,“启蒙”中国人,“启蒙”了个寂寞,“启蒙”美国人,倒是一“启蒙”一个准,公知要是看到把美国人“启蒙”成这样子,只怕要气吐血,然后恶狠狠地来一句“他们的思想,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吧。

跪安吧,一切丑陋却依旧活着的灵魂!

0 阅读:0

林爱玥

简介:独立视角 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