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这些城市拟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秦安战略 2024-09-10 21:30:23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吵有人闹,但其实跟绝大多数人没有太多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

这是我国一揽子对外开放的政策之一,而非单独出台,是战略层面的考量。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8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新版负面清单实现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近年来,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两个清单的限制措施分别由93条、122条缩减至31条、27条,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其中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已于2021年率先实现“清零”。

国家发改委介绍,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删除了“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2个条目,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而且,未来要继续放开更多领域,比如服务业等等。

2.为什么要放开?为什么之前不放开?

自己的粗浅理解,不一定对,放开是有不同层面的考量:

考量一:通过进一步让利的方式,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利益集团的缠抱,尽可能促进共赢,冲抵“脱钩断链”影响,降低战争风险。

有点像为什么过境144小时,让外国人到中国看看,看过了,就知道完全不一样。利益捆绑越紧密,全球化越容易保持,越不容易脱钩,战争若要启动也会有更多掣肘。

但这块蛋糕,是要实实在在拿出来给别人吃的。

考量二: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大国,未来必然面对全球人才高地的竞争。我们还是两条腿走路,一边是中国式现代化,一边是继续接轨国际化,我们不是移民国家,如何复制当年美国二战从欧洲挖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外商独资医院进入,对在华外国人是好事,他们很多单位购买的医疗保险本身就覆盖这一块,未来也更好吸引国际人才来华。

考量三: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选择进一步开放市场,旨在通过增强对外合作来稳固自身经济增长,并继续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的角色。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是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稳定和扩大外资投资规模,防止外资流失。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吸引外资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考量四:医疗和制造业都是工业社会的明珠领域,我们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由“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就需要吸引更多高科技、医疗健康、绿色能源等创新产业的外资进入。在这种交互之中,实现双方共赢和提升。

考量五:引入国内的高端“玩家”,增强国内医疗领域的竞争,因为前期靠自己各种改,问题依然不少。

为什么以前不放开?问得好,因为以前利益纠葛太深,经济如果不是面临巨大压力,相关举措可能还在长时间的争论和论证阶段。

放开这件事,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十多年以来就在方案里,一直没法下定决心罢了。

看完了顶层设计好的初心,我们再看具体落地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因为一个政策的实际情况与初心,总会出现一些偏差,政策到底能落地多少,能不能服务国家大局,还是动作变形,中间还有很远的路程。这就需要后期不断补齐、完善和调整。

从微观层面:

1.首先,这跟绝大多数人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北京就有高端外资私立医院很多年了,你们看看,跟普通人有关系么?

外资高端医院的准入,我们也会进行筛选,来的必定是能对我们体系进行补充的,一定比莆田好,但同样意味着与大多数人的隔离。

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具体体现。

在日本,精英阶层生活圈层与普通民众完全不同,他们有自己的餐厅、会所、公园,几乎实现了肉体隔离,过去,你再牛,在北京也只能去协和、北大系,和所有人一起排队,但未来不太一样了,国内国际私立医院大量涌现是趋势。

医疗也出现分层分流,有钱人一定会去这些医院,普通民众就在公立医院,这和国外也有些类似。

2.有钱人的另一选择

国内有一条产业链,就是带人到国外去治病,去的一般就是梅奥、克利夫兰这样的顶级医院,或者是日本。

如今不用买机票折腾了,或许人家就来了,还能为国家GDP纳税,肉都烂在锅里。

待在北上广深,就可以享受全球最顶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钱人,就少了一个到处润的理由。

3.好医生的另一个选择

真正坐镇外资独资医院的外国专家医生毕竟是少数,首先要挖的就是头部三甲医院顶级专家。

但其实放眼国际来说,外国专家在很多领域只是科研成果更先进,药更好,但医术真的不一定比得上现在国内这些顶级专家。

好的医生需要大量的实践,一天做一台手术和几十台对医术提升差别是巨大的。

中国的医护群体一直是一种“奉献者”的姿态,拿着与工作并不成比例的工资,羡慕国外同行掉口水,还要防着在医院被人砍死。

北京三甲医院的这些刚毕业进院的医学生,日子是真的卷,走在电梯里说一句:“劝人学医天打雷劈”,都会迎来一阵共鸣的掌声。

起码,高端医院的安保应该是更好的。

疫情的时候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冲在一线,可后来主管BM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体制内人事斗争看不惯的,也有去处了,真的是手头有活的医生,可以安安心心去赚钱。继续留下的,也可以积攒最好的社会资源,各取所需。

毕竟,身边认识三甲医生朋友,在中国就意味着地位和资源。在北京看病,很多时候是需要求人的。

4.公立医院的好消息

看着高端外资医院那么贵,很多人民群众还能享受到不次于他们的医疗条件,满意度应稍有提升。

鲇鱼效应并不会特别明显,因为真正来的国际大医院可能也不会特别多,因为他们在国外也挣得盆满钵满。

但,如今卷的局面会稍微好一点。

5.有资源人的好消息

高端的医疗机构大部分也不了解中国的市场,需要跟国内有“资源”权力结合,所以不少二代会从金融转向到这里,毕竟医疗就是印钞机。

在美国,医药利益集团大多都是old money子女的首选,未来在中国似乎也是个趋势,这是片巨大蓝海。

看上去是洋人的医院,实则相当一部分可能依然是和中国人合作的医院。

6.一些非盈利医院会不会进入还有待观察

比如非盈利的教会医院,这就涉及到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国外待了几年,各个国家医院是什么情况也大致了解。

我之前去的国家也有公费医疗的,号称看病不花钱,实际上排队就耗走一部分,看病时并不认真,那骨折病人接骨的片子我一个外行看到都知道有问题。这其实就跟很多国家的家庭医生和社区医院水平差不多。

真的孩子生病了,还是会去私立医院。大夫很好,服务也不错,但就是贵。

北京大医院的国际部,人也总是满满当当,商业医疗保险也多有覆盖,这些都不是新鲜事。

但是,随着国家开始推,以在中国的情况,用不了三年,外商独资医院也会大概率卷的不行。

北京的和睦家也慕名去过,后来再也没去,它真的也不是原来那个和睦家了,并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好。

对于公立医院的冲击,个人认为也不会特别大,因为顶级专家有限,而还没出来的医师会在“产学研”的设计下长久在公立医院呆着,大部分只有熬出头了才能去外资高端医院,可能未来也有竟业限制的规定。

而且,外资企业,这些医师也不过是高端打工人,也有发展瓶颈和天花板。

人,依然是主导因素,到哪里都是人情世故,不仅仅只是在公立医院。

想用外资医院对公立医院产生大的冲击,从而引导良性竞争,想法是好的,但从短期看还不成立,和特斯拉还不能完全放在一起比较。

总之,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在上面的分析中,见仁见智。

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不可能只有好的影响,它一定也有负面的,因为它是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综合研判下出台的,不可能只偏颇一面。

而且,大家的评论也好,不喜欢那也好,都改变不了这样的趋势,就跟预制菜一样。

在这里,我就是想说几个其它的问题:

1.对于任何资本控制的东西,都应该抱有必要的谨慎,因为人家那里不会既要又要,它不是做慈善。

医疗这个东西,一旦和资本结合,那早就和一般人没什么关系。

下面是克利夫兰诊所在阿布扎比的分院,脑补一下情况。

2.当前,我们政策的期许是好的,但有个问题,我们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是严重滞后的,基本是赶鸭子上架,先斩后奏。

到最后,人家来不来,要受什么约束,最好一开始就研究好,别稀里糊涂的,到时候变来变去,让人家感觉你没有契约精神。

我们真的了解资本吗?很确切知道我们需要如何和它相处么?

3.猪都是养肥了再杀。

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土壤水源污染问题等等,都是疾病的养蛊,放眼看去,医院人乌央乌央,最有钱的都是医院,新楼一栋栋盖,我们要不要从本源上想一想,为什么?

为什么病人那么多?

那么多加工食品、连着塑料袋一起煮的预制菜,如此卷和压力大的环境。

2022年12月开始,新加坡全面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用类似“红绿灯”的标识,将饮料分级。而从2023年12月30日起,新加坡指定场所售卖的鲜榨果汁、泡泡茶等现调饮料也都必须根据糖及饱和脂肪含量,印上营养等级标签,供消费者参考。

新加坡开始全面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要求生产厂家在售包装饮料须印上类似“红绿灯”的营养等级标签。标签含A、B、C、D四个营养等级,健康度递减。A级最健康;D级最不健康。就含糖量来说,根据规定,每100毫升所含糖分在5克至10克之间的饮料属于C级,糖分超过10克则是D级。被列为C或D级的饮料须在包装的正面展示等级标签,D级含糖饮料不准打广告。较健康的A级和B级饮料,厂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印等级标签。

而我们为了经济的发展,很多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更多还都是眼前利益,被各种资本推着走,也很难效仿新加坡的举动,虽然知道那是为国民健康考虑的。

但其实,仔细算算大帐,这么多人口生病,给国家的医疗造成多大的负担?

医院生意越好,其实越说明很多问题。

北京的同仁医院,最好的眼科,带孩子去看近视,排队从楼上排到楼下,OK镜一年1万到1万5,络绎不绝,钱都给国外人赚走了。

可是,高中毕业一水的戴眼镜的孩子,这一生真的幸福吗?

教育BM搞了那么久保护眼睛计划,做到了吗?达标了吗?不应该追责和道歉吗?

通知明确,教育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向各省级人民政府通报2018—2022年各省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部署开展2023年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开展2024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教育部将督促地方和学校全面深入实施“学校明亮工程”,按照相关标准对教室开展照明条件改造,配备可调节课桌椅,同时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通知提出,要切实保护幼儿远视储备、预防过早消耗,加强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制定远视储备公共卫生技术指南,开展远视储备相关标准前期研究。开展儿童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支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近视防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依法依规处理违规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活动的社会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阶段性评估,研究进一步扩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药干预试点。加强网络游戏管理,扎实推进防沉迷,召开网络游戏防沉迷经验交流会,加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力度,加强家庭近视防控科普宣传。

文字都写得滴水不漏,可真实情况呢?

根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情况来看,近视高发的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护佑儿童眼健康科普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国家卫健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指出,要推进儿童眼保健服务,加强眼保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防控近视等常见问题的发生护佑儿童眼健康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说是说,做是做。

4.国内的医疗问题,还是要刀刃向内,以人民为中心,靠其他那些方式,更多是本末倒置。

所以,我并不想参与什么外商独资医院这些讨论,因为讨论意义不大的,我们既决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是尽可能提升自己的价值。

最后,还是向中国的医护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激,因为但凡在国外就医过,特别是在英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有过直接比较的,就知道国内看病性价比有多么高,医生医术有多好。最重要的是,在病毒肆虐全球的时候,他们组成了挡在病毒和人民群众间的“白细胞”,这才创造中国的抗疫奇迹。

希望大家能够善待我们国家的白衣天使,因为当不久后的X病毒来袭,外商独资医院是你花多少钱,都指望不上的。

世界破破烂烂,却总有人缝缝补补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秉承一份情怀去救死扶伤的

1 阅读:126
评论列表
  • 2024-09-11 00:50

    外资来开医院决非好事,王智贤说的对

  • 2024-09-11 08:54

    最后,还是向中国的医护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激,因为但凡在国外就医过,特别是在英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有过直接比较的,就知道国内看病性价比有多么高,医生医术有多好。

  • 2024-09-10 23:03

    东方大国一定要未雨绸缪,防止并杜绝米日与犹太资本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