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祛湿的秘诀被找到,教你上除肺湿,中化脾湿,下破肾湿

盼盼看健康 2025-03-31 09:49:16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气候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当外界湿气过盛,或是人体自身的水液代谢功能出现问题时,就容易导致体内湿气积聚。湿气就像一个隐匿在身体里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从身体代谢角度来看,它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脏腑,一旦脾胃被湿气所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湿气会使得脂肪代谢减缓,很多人明明饮食和运动都很规律,但体重却总是降不下来,甚至还会出现浮肿的情况,这很可能就是湿气在作祟。

湿气重还会对关节造成影响,当湿气侵入关节,会与寒气结合形成寒湿,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长期如此,还可能引发关节炎等疾病。另外,湿气对排泄功能也有损害,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大便黏腻不爽、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①最常见的就是身体困重,早晨起床后感觉四肢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整个人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即使经过充足的睡眠也无法缓解这种疲惫感。

②观察大便也能发现端倪,如果大便不成形,总是黏在马桶上,很难冲干净,也是体内湿气重的一个重要信号。③舌苔也是反映湿气的一面镜子,健康人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湿润的,湿气重的人舌苔往往厚腻,有的还会发白或发黄,舌头边缘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齿痕。④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部和头发油腻、皮肤容易起湿疹和瘙痒等症状。

中医瑰宝——参苓白术散

面对湿气这个健康大敌,中医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其中参苓白术散便是一味祛湿的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源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部著作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中医典籍,里面收录了众多经典方剂,而参苓白术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历经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足见其强大的功效和重要地位。

参苓白术散的配方精妙绝伦,蕴含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它主要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这些药材相互配伍,协同发挥作用,共同实现祛湿以及调理身体的目的。

1、上除肺湿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承担着通调水道的重要职责。就如同一个精密的水利枢纽,肺通过自身的宣发和肃降功能,调节着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当肺的功能正常时,它能够将脾传输过来的水谷精微,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散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濡养身体;同时,又能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至膀胱,排出体外 ,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一旦肺气失宣,水液代谢也会随之紊乱。比如,当我们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时,邪气侵袭肺脏,导致肺气被束,不能正常地宣发和肃降。这就好像是河道被堵塞了一样,水液无法顺畅地流通,就会在体内停滞积聚,从而形成肺湿。

此外,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外界的湿邪也容易通过呼吸进入人体,侵犯肺脏,引发肺湿。肺湿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咳嗽、咳痰,痰液通常比较黏稠,难以咳出;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症状,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在参苓白术散中,桔梗是“宣肺先锋”,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气、祛痰利咽、排脓等多种功效 。在应对肺湿问题上,它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

当肺气失宣,湿邪困于肺时,桔梗能够通过其升散之性,打开肺气的通道,使肺气得以顺畅地宣发。肺气一旦通畅,就能够恢复其通调水道的功能,将体内停滞的水湿重新调动起来,使其能够正常地代谢和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消散肺湿的目的。

2、中化脾湿

脾胃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人体健康的基石。中医将脾胃视为 “后天之本”,这是因为脾胃共同承担着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是气血生化的源头。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由胃进行初步的腐熟,将大块的食物转化为食糜,然后脾将这些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除了消化吸收,脾胃还在水液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脾主运化水湿,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能够将人体摄入的水分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它将有用的津液输送到肺、肾等脏腑,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维持身体的水液平衡;而多余的水分则通过尿液和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外。然而,当脾胃的功能出现问题,尤其是脾失健运时,水液代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脾失健运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长期的饮食不规律,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损伤了脾胃的阳气;或者是长期处于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影响了脾的正常功能;又或者是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使脾胃的运化能力减弱。当脾失健运时,它就无法正常地运化水湿,水液在体内停滞积聚,逐渐形成脾湿。

在参苓白术散中,白术和茯苓是健脾祛湿的核心药物。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还能干燥体内的湿气,减少水湿的积聚。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显著。能够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使水湿从小便而去,从而减轻脾的负担,恢复其正常的运化功能。白术和茯苓相互配伍,一燥一利,共同发挥健脾祛湿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脾湿的问题。

山药和莲子肉也是参苓白术散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在健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莲子肉,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它能够收敛止泻,对于脾湿导致的大便稀溏、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山药和莲子肉与白术、茯苓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健脾益气的功效,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参苓白术散中还加入了白扁豆和薏苡仁这两味祛湿良药。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它能够帮助脾胃运化水湿,同时还能缓解暑湿之邪对脾胃的损伤。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的作用显著。不仅能利水渗湿,还能够清热除痹,对于脾湿导致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下破肾湿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视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其功能繁多且至关重要,其中肾主水、司开合的功能与湿气的代谢密切相关。肾就像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它通过自身的气化作用,对体内的水液进行调节和分配。正常情况下,肾能够将人体摄入的水分进行有效的利用,将有用的津液重新吸收并输送到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多余的水分则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保持体内水液的平衡。

当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时,水液代谢也会随之紊乱。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长期的劳累过度、频繁熬夜,损耗了肾的精气;或者是年老体衰,肾的功能自然衰退;又或者是房事不节,过度消耗了肾精等。当肾的气化功能减弱时,它就无法正常地对水液进行分清泌浊,导致水液在体内停留积聚,形成湿气。而且,由于肾司开合,开合功能失调会使得尿液排泄异常,该排出的水分排不出去,进一步加重了体内的水湿积聚,导致湿气在下焦肾脏周围泛滥。

在参苓白术散中,薏苡仁和砂仁这两味药物在温肾利湿、破除下焦肾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薏苡仁,能够深入下焦,将肾中积聚的水湿排出体外。从药理作用来看,薏苡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其中的薏苡仁油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够增加尿液的排出量,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代谢,从而减轻肾的负担,缓解肾湿的症状。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在参苓白术散中,砂仁主要起到温肾的作用。它能够温暖肾中的阳气,增强肾的气化功能,使肾能够更好地发挥对水液的调节作用。当肾阳得到温煦,肾的开合功能恢复正常,体内的水湿就能够顺利地排出体外。而且,砂仁还具有行气的作用,能够行散下焦的气滞,使气机通畅,有助于湿气的排出。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下焦气机阻滞的大门,让湿气有了排出的通道。

除了薏苡仁和砂仁,参苓白术散中的其他药物也通过协同作用,共同帮助破除下焦肾湿。比如,方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健脾益气,增强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为肾的正常功能提供了充足的后天营养支持;山药、莲子肉等药物既能健脾,又能补肾,起到了脾肾双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肾的功能,促进了水湿的代谢。整个参苓白术散通过多味药物的巧妙配伍,从多个角度入手,温肾利湿,破除下焦肾湿,恢复肾的正常开合功能,使体内的水液代谢重新恢复平衡。

祛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参苓白术散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祛湿助力,而日常的这些小贴士则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预防和调理湿气问题。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科学的祛湿方法,摆脱湿气的困扰,拥抱健康的生活。

1 阅读:160

评论列表

115师 二彪子彪哥

115师 二彪子彪哥

2
2025-04-09 06:39

请问,叁苓白术散和叁苓白术丸有什么区别?

用户12xxx85 回复 04-09 22:07
功效一样的,丸比散方便多了

盼盼看健康

盼盼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