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报道,贵州赤水退竹林地表耕地,出现大面积丢荒!难搞啊

本康说趣事社会 2025-04-23 16:41:33

退林还耕这几年一直备受关注,到底效果如何呢?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但4月21号,贵州赤水却被央视新闻重点点名了,主要是因为在当地实行退林还耕的过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大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的做法,引发群众的不满,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本来可以帮助当地老百姓实现增收千万的竹林地,如今却有部分变成了杂草丛生,无人工作的荒地,让人看完以后,只留下一声叹息和无奈啊!

赵泽健站在自家整改后的地块前,满脸无奈。这片地以前是竹林,2023年和2024年按政策砍光了,但现在基本撂荒。他说:“种了苞谷,但水不好,根本收不到粮。我们生产队都一样,砍完竹子,地也没用了。”

葫市村另一位张姓村民,几亩梯田早年改种了竹子,整改复耕后,地里又冒出竹苗。这种情况不止这两户,葫市镇的天堂村、高竹村,复兴镇的凯旋村,两河口镇的大坝村,很多村组都碰上了类似的问题。

村干部对央视记者说,他们村整改了七十多亩竹林地,现在一半都荒着长草,另一半也只是勉强种点玉米。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人种不了山地。

以前一亩竹林一年能卖五千块钱的竹子,现在种地连本钱都赔进去,村里人直呼“被害惨了”。

赤水市自然资源局承认整改搞得太急,政策也还不成熟。可村民反问:“政策是人定的,咋就不问问我们种得活种不活?”

有专家指出,赤水那边山高坡陡、水源又差,硬把竹子砍了种庄稼,根本就是瞎折腾。

整改后的地大多在山坡上,路不好走、水也不够,连玉米都种不活。村民老李蹲在地头算账:“一亩竹子一年还能卖两三千,种玉米?肥料钱都挣不回来!”

一位村干部透露,村里砍了七十多亩竹林,现在一半多都撂荒了。记者实地一看,竹根又冒出来了,杂草都长过膝盖。村民苦笑:“当初砍竹子热热闹闹,砍完就没人管,这地荒了快两年。”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地全靠老人撑着。65岁的王婶指着半山腰的地说:“竹子砍了,要我们老人爬上去种地?摔了咋办?”整改地基本都在高坡上,靠天吃饭,收成没保障。

村民直说:“种地还倒贴,不如让竹子接着长!”

有村民说得直白:“所谓整改,就是把地上竹子砍了,根本没用挖机把竹根刨掉。”看着好像是按政策复耕了,但地里还是冒出一堆新竹苗。还有人反映,那些被整改的地本来就缺水、没路,根本不适合种庄稼,种起来成本高,最后只能撂荒。

村民还吐槽:“整改就像刮风一样,说来就来。”政策一来,三天内就得完成,有人前一天才接到通知,第二天家门口的竹子就被砍光了。不给缓冲、不讲实际,一刀切,强行上马。

央视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赤水很多地方搞“退林还耕”,其实就是搞了个半拉子工程。

竹子砍了,竹根没清理,地也没平整,灌溉系统更是影都没有。原来绿油油的竹林,现在成了光秃秃的荒地。

这哪是复耕?明明是在糟蹋地!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养起来的竹林,一刀砍了,换来的却是种不了庄稼的烂地。更让人吃惊的是,数据显示,赤水已经整改的林地里,有超过40%都撂荒了。

这些地,竹子砍光了,粮食种不了,竹也长不回去,活生生变成了“空窗地”。这不是治理,这是折腾人。

村民赵泽健算了笔账:“以前一年砍竹子能挣一万多,现在地荒着,连竹笋都挖不到。”

更糟的是,竹林一砍,整条生态链也跟着断了。赤水的竹产业牵扯着200多家加工厂,300多种竹产品还卖到17个国家。现在竹子没了,工厂停工,工人失业,一大片人受影响。

让人更心寒的,是整改搞“一刀切”。两河口镇大坝村的村民说:“头一天才通知砍竹子,第二天挖机就开上来了,连竹根都不处理。”

这种粗暴式整改搞得复绿都成问题。赤水市自然资源局也承认:“有些地块砍完竹子,竹苗又冒出来,等于白折腾一场。”

说实话,退竹还耕这事本身就不是件轻松事。赤水那边全是山,地形复杂,真要开垦出耕地来,难度大得很!很多地是在陡坡上,机器根本上不去,全靠人力干,不光慢,成本还高得离谱。

就算地开出来了,后面怎么种、怎么管,又是个大难题。赤水的土壤本来就薄,保不住水,很多地方种庄稼根本不靠谱,收成一年比一年难说。你说,好不容易把地搞出来,结果种不出东西,农民心里能不窝火吗?赔本的活儿,谁还愿意干?

赤水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也承认,整改后的地块撂荒确实存在,主要是后期没人管护,特别是“开天窗”这种情况,必须尽量避免。

乡镇干部也直说了,种竹子和种粮的收益差太多,老百姓没积极性。加上整改时间又紧,任务又重,光宣传动员就很难。

一位干部说:“整改一亩地成本得1600到2000块,要是还要修水利、修机耕道,那花的钱更吓人。山里这些地,改完以后咋办?放着不种也是个麻烦。”

针对这些问题,赤水市已经开始想办法解决了。

以前上面大力推退粮进经,搞经济林、果园种植,不搞还要被追责,结果把不少耕地都占了。好不容易这些种树的村民眼看就要开始赚钱了,国家又提出为了粮食安全,要退林还耕。

可问题是,不退林还耕,地方耕地指标就是负数,搞建设都没地用。上面又考核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地方压力大,只能硬着头皮上。村民当然有意见,再加上山多路难走,人也不够,很多地根本没人种。

贵州本来平地就少,大多数都是石头山,能种地的一亩三分地都宝贵得很。现在国家对土地管得越来越紧,结果是群众乱占耕地的事反而越来越多。有人是怕以后没地了,有人是觉得“抢先占着再说”。

村子周边全是基本农田,村民一个不留神就会拿来建房、盖养殖场。宅基地、养殖用地这些问题,地方和老百姓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真是难上加难!

以前农村人多,年轻人在家还能搭把手配合老人种地,那时候让退耕还林;现在可倒好,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有几个小孩,结果又开始退林还耕。林是退了,地也多了,可问题来了——谁去种?砖家种吗?当官的种吗?村干部种吗?谁都不种,地不就得撂荒?

这到底是哪位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为啥不先去看看那些大片烂尾楼,倒是把好端端的良田给占了个遍,怎么没人管?真是乱搞一通。

只能说,想出这主意的人,八成是没吃过农村饭、没踩过地头土,不知百姓苦的那种人。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

0 阅读:25
本康说趣事社会

本康说趣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