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创建,因收藏历代墓志石刻而闻名。经过战乱,散失不少,现存1419件墓志。近年,新征集墓志700多件,这里收藏的墓志已经超过2000件——
1.顺节夫人李氏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三展厅西侧墙壁上方,也称《顺节夫人墓志铭并序》,刻于唐天宝十年(751),张之绪撰文,由李凑书写。楷书运笔自然流畅,偶尔运用隶书笔法,形成了一种秀丽多姿的风格,受到初唐书法家褚遂良字体的影响。2.屈突通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一天井南侧墙壁西边,中间断裂,重新弥合,刻于唐初,隶书书写。屈突通是唐朝开国元勋,历任北周、隋、唐三朝官员,曾经在洛阳协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叛乱,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两唐书中,均有《屈突通传》。
3.李德裕之妻刘氏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一天井南侧墙壁中间,墓主刘氏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的妻子,志文为李德裕亲自撰写。李德裕与牛增孺政见不合,引发长达四十多年的朋党之争,史称“牛李党争”。唐宣宗时,李德裕败,遭到贬斥,死于崖州。在这块墓志中,对李德裕被贬后的遭遇有详细的记载。
4.马凌虚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五展厅北侧墙壁上方,右下角稍微残缺,其他字迹郊清晰。墓志刻于“安史之乱”时期,墓主人马凌虚曾经是一名女道士,还俗嫁给安禄山的幕僚独孤问俗,不到十天,无疾而终,年仅23岁。有学者认为,她被迫还俗,不满于婚姻,选择了自尽,墓志内容掩盖真相。
5.李邕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五展厅西侧墙壁下方,李昂撰文,中楷书写,类似颜体,舒畅自然。李邕是唐代大书法家,擅长用行楷书写碑文,留下《麓山寺碑》和《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唐玄宗时期,官至北海郡太守,被称为“李北海”。天资豪放,不拘小节,被李林甫所害,时年七十三岁。
6.高玄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八展厅西侧墙壁中间,刻于武周时期,墓主是外国人。高玄,字贵主,辽东三韩人。他跟随遣唐使泉南生来到中原,后因平叛有功,被封为中郎将。天授元年(690),在洛阳去世,并埋葬于此。1936年,在后李村发现高玄墓,出土众多唐三彩文物。
7.袁公瑜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九展厅西侧墙壁下方,墓志刻于武周时期,由狄仁杰撰文书写。这是目前发现唯一的狄仁杰真迹,志文书法具有虞世南的笔意,包含有十多个武则天创造的字。结字舒展,工整秀丽。作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和袁公瑜都曾遭人诽谤,不畏权贵,命运坎坷。
8.陈颐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十展厅北侧墙壁下方,署名为“江宁王少伯书”。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字少伯。他曾经担任江宁丞,被称为“王江宁”。这块墓志刻于开元十五年(727),正值王昌龄进第之时,中楷书写,圆融遒丽,姿体隽秀,颇有虞风。由此可见,这块墓志铭应该是王昌龄的笔迹。
9.梁文炳墓志
这块墓志镶嵌在第十展厅南侧墙壁下方,由“千唐志斋”的创建者张钫书写于民国十二年(1923)四月。当时,张钫任靖国军副总司令,父亲亡故,为父守制,时年37岁。张钫和梁文炳是同乡,一起参加革命军事活动。梁文炳负伤,在西安养病,遭人杀害,时年30岁。
10.张子温墓志
这块墓志包括志盖和志身两部分,分别镶嵌在第十一展厅西侧墙壁的上方和下方。张子温是张钫的父亲,墓志铭署:“余杭章炳麟造文,世愚侄三原于右任书丹,安吉吴昌硕篆盖”。因此,这块墓志有“近代三绝”的美誉。
章炳麟的志文,古朴典雅,简练得体;于右任的书法,基于魏碑,体稳势奇;吴昌硕篆书的“新安张君子温墓志铭”九个大字,气质高古,苍劲雄浑。当时,这块墓志未随葬,放置于园林之中。后来,移动不慎,横向断裂。1934年,重新镌刻一方,跟原石并列镶嵌于墙壁。
11.张母王太夫人七十寿序
这块石刻镶嵌在第十一展厅南侧和北侧的墙壁上方,内容为蒋中正和贺耀祖书写的《张母王太夫人七十寿序》,后列41位政府要员的名字,原以泥金书写于锦缎之上,张钫专门将其镌刻于石上。1934年6月,张钫为母亲庆祝七十大寿,曾经在私家花园大宴宾客,名人往来,盛况空前。
12.成晃之碑
这块石碑镶嵌在第十三展厅东侧墙壁上方,碑身和碑首连为一体,高77厘米,宽29厘米。碑首装饰蟠螭纹,偏右篆书“晋故处士成君之碑”。民国十四年(1925)十二月,洛阳东周家庙和左寨两村人在城东北十八里左姓地中挖出此碑,刻于西晋元康元年(291),为成晃婿河间东乡训深所立,乃这里收藏唯一的西晋石碑。
13.郑板桥竹画石刻
这块石刻镶嵌在第十五展厅南侧墙壁下方,刻画了清代郑板桥描绘的风、雨、阴、晴竹姿四态,在画面竹子旁边还有郑板桥的亲笔题咏和自制印章。借物喻人,出神入化,给竹子赋予人的品格,赞美高风亮节的情操。张钫早年从江南购买这组画屏,为了长期保存,请人刻于石上。14.冯玉祥施政纲领刻石
在第二天井北侧的墙壁下方,竖立着一块冯玉祥施政纲领刻石。1927年5月,冯玉祥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出师潼关,进入中原。他所到之处,大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销声匿迹。此碑原本竖立在铁门镇,曾经被移作井台的支石,被发现后,收藏于此。
2023年1月27日中午,我来到千唐志斋博物馆,漫步在窑洞风格的展厅之中,满墙的墓志铭令人眼花缭乱。时间有限,知识不足,我只能挑选一些重要的墓志铭和石碑在此向大家介绍。今后,有机会的话,欢迎前往千唐志斋参观,感受这座石质图书馆的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