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北京“公务员”考试什么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6 16:45:45

“京考”(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日前结束,一批年轻人通过考试即将走上北京各级机关的工作岗位。其实,在110年前的北京,也举行过一次火爆的“京考”,叫“县知事试验”。

新华社院内的北京国会旧址,北洋政府众议院所在地。邓伟摄

严格审查参考人员

民国年间的这次“京考”主要是选拔县知事也就是县长,那时民国政府(北洋政府)把县级行政长官更名为知事。针对当时县知事任用参差不齐、良莠混杂的情况,民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考选县知事。

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次“县知事试验”,1913年12月2日颁布了《知事任用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规定:“《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以前已经任命或未经任命之现任知事,应由各该地方民政长官分期送部试验;其未经试验之现任知事一律改为署理或代理,仍限期送部试验。”“知事依本条例试验及格者任用之。”

民国政府成立了县知事试验委员会,设有委员长一人,由内务总长朱启钤充任;主试委员若干人,由各部次长、参事司长、院部所属局长参事及曾任地方官著有政绩者充任;监试委员若干人,由各级检察官充任。

同时,政府出台了考试办法,规定了报名资格条件,其中年龄规定必须年满30周岁以上,对学历也有详尽要求。《知事试验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曾简任或荐任官满三年以上者,在国内外大学或专门学校学习法律、政治、经济学三年以上有文凭的,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资格审查也很严格。据《知事圭臬》记载,当时规定,有下列情形的不能够参加考试:一、曾受褫夺公权处分尚未复权,或褫职处分后未满二年者;二、品行不端曾受绅民控诉查明属实者;三、亏欠公款尚未缴清者;四、侵蚀公款者;五、年力衰弱不堪任事者。

民国政府公开招考“县长”一事公开后,在当时可谓轰动至极,很多人都想一试身手,报名者一度达到了一万多人。

第一届县知事试验,经过内务部对各类报考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合格人员为 2418人。考试实行层层淘汰制,各科以60分为及格,平均满80分以上者为甲等,70分以上者为乙等,60分以上者为丙等,取甲乙等者依条例办理任用,列丙等者送入官吏讲习所。

由于县知事试验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所以发生了不少趣事。

考场严禁夹带

1914年2月16日首届知事试验在北京象坊桥北洋政府众议院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418名考生参加了考试,这次考试由县知事试验委员会主持。

关于知事试验考试程序与考试内容,在《知事圭臬》一书中有记载:“知事试验分四次考试:一、甄录试;二、第一试;三、第二试;四、口试。甄录试之考试科目是论文;第一试之科目为:一、现行法令解释,二、国际条约之大要;第二试之科目:一、关于地方行政之策问,二、设案之判断,三、草拟文牍;口试之科目:一、就地方民情风俗习惯设为问答,二、就其经验设为问答。”

由于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考场纪律相当严格。1914年2月的《申报》报道了当时考场上严肃考试纪律的趣事:试题发下后,有警官举警示牌进来,上写“严搜夹带”四字,字大如斗。过会儿,又有监场委员进来说:“各位不要再有侥幸心理,昨天搜出了不少夹带,被扣考至十七人之多,诸君皆为有用之人材,千万不可再有此等情事,自误功名。如有夹带,一经搜出,定行扣考,千万留神。”正在考生们开始伏案构思作答时,忽然监场委员大呼:“此人有夹带,速扣其卷,逐出之!”众皆抬头愕顾,是一个老先生,刚一偷窥小抄,哪想就被监场一眼盯上。此老先生还在微笑,像是不明白监场所云为何,来了一个警官将他卷子夹带扣留,推搡其出场,这才含泪而去。

另外一场考试,有一人拿到卷子后,从腰间取出巨纸一束,细字斜行,密密麻麻写满,也不知从哪儿抄来,刚一拿出还没来得及偷看,就被监场发现,遂来搜取。那人始尚强辩,说并非夹带,用两手按纸,不让拿去。看到实在不行了,人家非没收不可,只得和颜悦色,连连作揖,向监场哀求饶恕一次。还在他正作揖之时,进来一警察说:“先生今且去,下次再来吧。”此公才失魂落魄,踽踽而去。还有一人在厕所偷阅文稿,也被巡警搜获扣考。此后众考生都有所警畏,再也不敢犯了。

口试问题五花八门

当时的县知事试验采取封闭式考试,以避免考生串通及作弊。据1914年2月的《申报》报道:每次考试,早晨五点多钟,考生就陆续乘人力车来到考场。他们年岁老少不一,衣服华朴各异,南腔北调并为一场,气象迥别。六点多钟开始入场,八点多钟封门。题纸发下后,大家抽笔作文答卷。诸位考生在构思时,神态腔调迥异,哼哼嗡嗡,犹蚊子苍蝇,还有吃吃作鸬鹚笑,粗声细气,环绕考场。突然各种“好声音”都停止了,原来到了十一点供应面包来了。这些面包有半夹以糖,有半夹以肉,面包制法干净,夹糖者亦甜美,夹肉者则肉仅一片,如纸之薄,比饭馆冷荤碟中物还要玲珑漂亮。面包吃完,则热茶伺候,确保考生既无腹饥之苦又无腹疾之虞。

更为细致的是,考生有大小解的,随以老警同去。卷子答完,考生提包出门,有警士收卷。

在口试环节,为规范过程,还特地制定了口试规则。据1914年3月4日《盛京日报》报道的《知事试验口试规则》记载:“口试每日试验约二百人,所有各项应试人先后按照人数支配并规定时间,均经布告在案,各该应试人数于届期分别上午八钟、下午一钟齐集试场之大门内齐集处听候试验。应试人听点入场先至大试场,听候委员长点名查验,分送正大光明各试场由各主试委员详细考询。”

按照知事试验章程,需要询问地方人情风俗习惯,考试委员询问时,亦颇多趣语。《申报》报道:在口试过程中,有的履历纸上写着供职礼部,却问:“你曾供职学部吗?”看来是故意的,防其有假冒。其人答道:“非学部,乃礼部也。”一人是宜兴人,委员特问:“宜兴出好陶器,近来陶器销路如何?”该考生乃列举陶器情形以对。又有一位是常熟人,委员就问:“翁常熟(翁同龢)后人如何?”此君乃列举其家世及其后裔之状况以对。看似无聊,实则是一次次真刀实枪的考验。

口试还特别注重考生有没有在地方做过官的工作经历,有应试者回忆口试时的情形:“问话时间长者约五分钟,其时间短者约一二分钟,大约曾任县知事及办过公务者,问话较多,若仅有学堂毕业或曾在中央为某官者,问话甚为寥寥。”

1914年3月14日《申报》报道:一考生入场后,有三个委员,高高在上,先由首席委员发问:“你做过议员?”那人说:“是。”诸委员均摇摇头,又问:“你从前没有做过官吗?”那人答:“没有。”诸委员又摇摇头,又问:“你是何时由东洋毕业,及何时回国的?”那人答:“我是宣统三年毕业,当年七月回国的。”又问:“你在东洋共有几年?”那人答:“六年。”又问:“你毕业回来,都做些什么事?”那人答:“曾在南京做过参议员。”诸委员一听还是参议员,不是他们想要的人,都摇着头说:“问完了,请去吧。”那人失望而去。看似繁琐,实则考问心切,选贤至真。

首届知事试验根据考试结果,甲等录取73人,乙等录取311人,丙等录取235人,录取率仅为25%。

民国初期的县知事试验从1914年2月至1915年5月,共举行了四届,当时全国共有1643个县,参加考试及格者为2805人。县知事试验是现代文官考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的政府选员录用乃至今天的公务员考试都提供了制度方面的借鉴。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刘永加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