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败降之后│1126
青禾谈历史
2024-03-21 04:48:25
决定与王世充直接战场对决之后,李密派遣麾下大将单雄信率军驻扎在偃师城北,让大将程知节率军和自己一起屯军于北邙山上。
此时的李密,刚刚大败宇文化及所部不久,认为自己一方兵精粮足,又是新胜之师,士气高昂,颇为轻视王世充,认为其不堪一击,因而,安排好大军之后,连正式的营栅壁垒都没有设置。
李密率军决战的决定,正中王世充下怀。洛阳城中粮草不足,王世充担心的,就是李密和自己打消耗战。双方直接决战,李密属于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又见李密如此骄狂,王世充心内更加笃定。
王世充亲自挑选出两百精锐骑兵,趁着夜色,让他们悄悄潜入北邙山,在一个山谷中埋伏下来,吃饱喝足之后,只等进攻的号令。王世充激励大家:“我们今天这一战,不仅仅是争胜负,而是决生死。胜了,大家共享荣华富贵,败了,谁也活不了。”
天亮之后,王世充率领主力大军,列好阵势,前来挑战,李密率军迎战。不等李密军列好阵势,王世充指挥大军发动突然袭击。王世充这次带出来的,大多是自己从江淮带来的精锐,剽悍骁勇,冲杀勇猛,迅速占据战场主动权。王世充提前找到一个和李密长得很像的人,绑起来藏好,趁着双方战斗正激烈时,命令将这个人押到阵前,大喊:“李密已经被我们活捉了。”王世充所部将士士气大振,高呼万岁,越战越勇。李密所部本来就处于劣势,见此情景,军心动摇,步步后退。
关键时刻,王世充安排的两百骑兵突然杀出,直接杀奔李密的大营。因为李密军大营连基本的营栅壁垒都没设置,因而被这支兵马直接杀到大营之中,一边肆意砍杀,一边放起大火。李密军大营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大营被袭成了压垮李密大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分前军后军,顿时陷入溃败之中,四散而逃,更有大量将士直接投降了王世充。李密率领仅剩的一万多人马逃往洛口。
不久之前宇文化及狼狈败逃的情景,转眼间就落到了李密头上。
王世充随即率军进攻偃师城。偃师城中有李密部将叛变,开城迎王世充入内。王世充兵不血刃占据偃师,俘虏了大量李密军将领士卒。随后,王世充率军杀奔洛口,李密抵挡不住,逃往虎牢,再退到河阳。王世充又占据洛口。
李密麾下大将单雄信,骁勇善战,手中一条马槊,勇冠三军,军中号曰“飞将”。不过,单雄信一直不受李密心腹房彦藻的信任,房彦藻曾建议李密杀掉单雄信。虽然李密爱惜单雄信的才能,没忍心下杀手,但单雄信也一直没得到李密的信任和器重。单雄信对此一直也是耿耿于怀。因而,在王世充大军攻打偃师城时,单雄信袖手旁观,不予支援。等李密败逃之后,更是率部直接投降了王世充。
得知李密兵败的消息,李密的心腹大将王伯当放弃金墉城,也率军退到河阳。李密召集众将商议,准备依仗黄河和太行山天险为左右屏障,以河阳与徐世蹟驻守的黎阳为核心,打造防御线,稳住阵脚,东山再起。
可惜,李密虽然依旧雄心勃勃,但其麾下主要成员却来自于各路盗匪,派系林立,顺利时还能团结一心,此时却已经彻底成了一盘散沙,人心散尽,根本没几个人愿意和李密协力同心共度时艰,而是各奔前程,纷纷作鸟兽散。李密急的差点拔剑自刎,最后在王伯当等众亲信将领的劝说下,走投无路的李密只得决定降唐。
虽然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李密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虽然兵败,但毕竟和李渊同族,又曾经是盟友,而且,李渊能轻松占据长安,也有自己攻打洛阳,从而阻断了各路隋军经洛阳杀奔长安的功劳,自己又威望素著,麾下也还是要兵有兵要将有奖,所以,前往投奔,李渊怎么也得以国士之礼对待自己吧?自己怎么也比得上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窦融吧?
接下来,下定决心的李密,带着愿意追随自己降唐的两万将士入关,其余兵马大多归降了王世充。
可惜的是,对于李密的归降,李渊虽然远接高迎,做出一副器重亲密的样子,还经常拉着手称呼他为贤弟,但实际上却并不太重视,仅仅给李密加封了光禄卿、上柱国的虚衔,爵位也只是邢国公。李密郁闷又无奈,暂时忍耐下来。
李密麾下据守各地的将领,得知李密降唐的消息,有的据守一方观望形势,有的降隋,也有的追随李密归降了唐朝。
这些人中,最有气节的,要数徐世蹟。
徐世蹟率军据守黎阳,并没有和李密一起降唐,随后,又控制了部分李密离开后空出的地区。魏徵追随李密降唐后,主动请求前去招抚徐世蹟。唐高祖李渊任命魏徵为秘书丞,代表朝廷,前去黎阳。徐世蹟并没有自立为王的打算,因而,很痛快的答应了。不过,徐世蹟认为,自己现在控制的土地和百姓,本来都是君主李密的,如果自己向唐朝皇帝上表,献出百姓和土地,是利用君主的失败,给自己谋取荣华富贵,这样做是不对的。因而,徐世蹟登记好自己控制地区的百姓户口、士兵以及马匹的数量登记造册后,让自己麾下长史郭孝恪到长安,将这些都交给了李密,由李密交给大唐朝廷。
李渊得知徐世蹟的使者到达长安,却只有给李密的书信,不见给朝廷的表章奉上,非常奇怪,召郭孝恪来询问。郭孝恪据实上奏。李渊听后,大为感慨:“徐世蹟不违背道德,不贪图功劳,真是个纯粹的好臣子啊。”
为了颂扬徐世蹟这种高风亮节,李渊特意赐其姓李。李是唐朝国姓,这可是一种极高规格的赏赐与荣誉。因而,之后的徐世蹟也就成了李世蹟。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讳,李世蹟不得不去掉名字中的“世”字,成了李勣。降唐之后,李勣逐渐成长为唐朝最著名的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光耀史册。
李渊加封郭孝恪为宋州刺史,让他辅助李勣,经略虎牢以东地区,并且给予他们自行任免麾下州县官员的权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