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的离世给亲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前夫汪小菲。
得知大S去世的消息后,他整个人哭得双眼红肿,不顾新欢马筱梅的感受,在社交平台公开留言:“老婆,我想你。”
这番深情让不少网友感动落泪。
2月12日深夜,在大S去世十天后,母亲黄春梅再次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一条简短却字字泣血的动态:“心破了一个洞,要如何补上?”
显然,这位坚强的母亲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已然心力交瘁。
徐家曾经最坚强的女儿如今与她阴阳两隔,尽管大家都明白生命逝去已无法挽回,但S妈仍然难以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天下父母的爱子之心是如此深沉,让人不禁感叹。
然而,也有网友质疑S妈的行为。
如果真的心碎崩溃,恐怕已经无力向外回应些什么了吧?
但S妈却接二连三地在网上发文,感觉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戏好多”。
再看看她笑得相当灿烂的头像,有时间发文,没时间换合适的头像,这解释未免也太过牵强了。
实际上,S妈现在整夜睡不着以泪洗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太自责。
眼尖的网友曾扒出,S一家在日本东京住的酒店距离大医院仅4分钟路程。
如果当时S妈对病重的大S多一些关心,或许现在就不会如此心碎痛苦。
大S的家世背景颇为复杂。
父亲徐坚出身富豪之家,但后来家道中落。
在家族事业衰落后,徐坚在台北博爱路上开了一家银楼卖首饰,母亲黄春梅则打零工贴补家用。
大S的童年并不平静,因为父母长期感情不和,经常发生争吵,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大S的情感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父亲徐坚不仅酗酒,还有家暴行为,因此S妈在婚姻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委屈与绝望。
正因如此,大S、小S一直十分心疼母亲。
当年为了三个女儿,黄春梅甚至在离婚过程中支付了前夫徐坚800万,以换取自由和女儿的抚养权。
这也是为什么大S多次在公开场合和采访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敬意,称母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目前,S一家决定私下将大S树葬,不对外公布任何地点和日期细节。
大S生前一直与汪小菲因为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产生争执,如今斯人已逝,S一家也表态会择日将孩子的抚养权交给汪小菲。
虽然一家人有诸多不舍,但在法律面前,依然无可奈何,只能希望张兰和后妈马筱梅能好好善待孩子。
大S在36岁时嫁给汪小菲,比汪小菲大5岁。
不顾高龄产妇的风险,她为汪家生下一儿一女,但直到去世前,两人还在暗自较劲,不让儿女回大陆。
47岁时,大S又和54岁的韩国欧巴具俊晔结婚,还没等过3周年,就因甲流客死他乡。
如今再追究谁的责任最多,已然没有意义。
只能说大S一生短暂,却活得肆意盎然。
生前的最后3年,她是幸福开心的,或许对她来说,这也是一种圆满的结局。
对于黄春梅而言,失去女儿的痛苦是无法言表的。
每晚她都辗转反侧,泪水湿透枕头。
她回忆起大S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那些温馨的画面如今成了最深刻的痛。
她记得有一次,大S生病发烧,自己整夜守在床边,喂药、擦汗,生怕有一点闪失。
那时的大S多么乖巧可爱,如今却永远离开了。
邻居们也纷纷表示,自从大S去世后,黄春梅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开朗。
大家都能感受到她的悲伤,纷纷前来安慰,但言语似乎显得苍白无力。
有人建议她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但她总是摇摇头,表示只想一个人静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春梅开始整理大S留下的遗物。
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美好的回忆,从儿时的照片到成年后穿过的衣服,每一样都让她泪流满面。
她把大S的房间布置得和从前一样,仿佛女儿从未离开。
她常常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世界,心里默默祈祷大S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安好。
朋友们也时常来看望黄春梅,陪她聊天解闷。
他们讲述着大S过去的故事,笑声中夹杂着泪水。
这些故事让黄春梅感到温暖,但也更加思念女儿。
她知道,无论多久,大S永远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
有一天,黄春梅收到了一封来自大S生前好友的信。
信中写道:“大S走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
她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她的笑容和温暖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会继续传递她的爱,也希望您能坚强起来,保重身体。”
读完这封信,黄春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她意识到,虽然大S不在了,但她留下的爱和温暖依然存在。
她决定重新振作,为了大S,也为了自己。
她开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找到了新的寄托,内心也逐渐平复。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春梅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
她不再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中,而是学会用另一种方式怀念大S。
每当想起女儿,她会微笑而不是哭泣。
她知道,大S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坚强乐观的母亲,而不是整天以泪洗面的自己。
最终,黄春梅明白了,生命的离去虽然令人痛苦,但爱永远不会消失。
她选择用行动延续大S的爱,让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她相信,大S一定在某个地方看着她,为她的坚强感到骄傲。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描述,展现了黄春梅在失去女儿后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历程。
文章不仅表达了黄春梅的悲痛,也展示了她如何逐渐走出阴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文章更具有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