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余华小说,上映两天票房破亿,这部电影凭啥?

紫萍带你看电影 2023-11-03 23:12:18

近日,影片《河边的错误》上映两天票房破亿,连续2天获得单日电影大满贯成就,给黯淡的影院激起一阵水花。

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婆婆在河边被人杀害的离奇案件,偏见让真相变得荒诞,也让人崩溃:

在那个年代,不符合大部人做法的就应该被杀。

幺四婆婆因为特殊的性癖收养疯子而死去,王宏因为特殊恋情“师生恋”而死去,许亮因为特殊爱好“异装癖”而死去,小男孩因为异于常人的好奇而死去,疯子因为是疯子而死去。

谁是凶手?仁者见仁,永远没有答案。

队长马哲无数次接近真相,而偏见就如在河边的凶手,让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受伤。

就像在影片开头的一段小字:

“人不能理解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既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

人理解不了命运,却又自以为是故作高深地指点别人的命运,带着偏见去影响他人。

01在偏见面前,真相变得荒诞

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偏见是无知的孩子,但能欺骗所有人。”

偏见会让人失去理智,包括自己。

影片中,许亮一开口就让所有登门的警察摸不着头脑:“我就知道你们要来,那事跟我脱不了干系,是我干的重要吗?你把我抓了就行。”

许亮这样做,无疑把嫌疑往自己身上引,那他又图什么呢?

随着调查,真相浮出水面:

许亮之前被警察误判入刑八年,刚出来不久。

所以他对警察充满着不信任的偏见。

内心的偏见让他一直在焦虑什么时候警察才抓自己,在马哲回答:“马上了,还在调查”时他崩溃自杀了。

正如心理学中的信任缺失效应:因为过去的负面经历,一个人很难再相信或信任某个人、组织或情景。

当许亮选择不再相信警察不会冤枉人时,他就失去了躲过死亡的机会。

以偏见回应偏见,不会抵消,反而会滋养它出更多的负能量。

就像施暴者也会用偏见,蒙蔽大家的眼睛。

在小说《红与黑》中,男主朱利安·索雷尔是一位出身贫寒的青年,他不甘就这样过一辈子,野心勃勃的他一心想要挤进上流社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利用自己的魅力进入一所贵族学校,与一位叫玛蒂尔德·拉穆尔纳尔的贵族女孩发生了关系,之后又让女孩堕了胎。

事情败露之后,男主并没有受到惩罚,还得到了一笔钱。

人们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扫视无辜的受害者。

男主正是利用女孩未婚先孕会被别人耻笑、指点带来的偏见,才有机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想起看过的一句话:“沉默是施暴者的通行证,偏见是受害者的墓志铭”。

当不断地分析、教育、倡导受害者,为什么只有你会受伤、为什么别人没事时,偏见就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偏见,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底。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别人的想法,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的喜好,惹恼了别人也控制了自己。

心中没有偏见,或许才能活得洒脱。

02有时思考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重组偏见

莱昂·费斯汀格说过:

“人,总是希望保持内外一致,这就是为什么认知失调让我们感到不安。”

然而,在现实与已有的思想出现差错时,偏见会悄悄的在心底里生根发芽。

就像在剧中,从第一个案件幺四婆婆被杀,马哲便认定凶手是疯子,在调查中有两个人说:

“疯子当天在5点半到6点拎着水淋淋的衣服走回家,一只手里好像握着作案工具。”

不确定的时间段、模糊的用词,以及可能因为劫财而出手伤人,这些并没有让马哲抛弃心中对疯子的怀疑,他当即把疯子捆了起来。

因为没有证据又放开了疯子,但在第二次发生命案后,人们在疯子家搜出来作案工具,马哲立马把疯子关起来,并送进了疯人院,即使当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疯子作案。

而在第三次命案发生后,更加坐实了马哲心中对“疯子”的偏见:

疯子杀人不需要任何动机,并且在马哲的心中,疯子因为是“疯子”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最后马哲直接动手杀了疯子。

正如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所说:

“当我们有预先存在的观念或判断时,在面对新信息我们会不断地为预想的观点所服务,验证我们的正确性。”

殊不知,认知失调有时会让自己偏执、发疯,也能让自己变成诋毁别人的凶手。

在小说《围城》中,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事实与所认知的事物有所差时,他开始疯狂的用理由贬低对方。

方鸿渐在一次社交场合上认识了苏文纨,深聊之后却发现苏文纨与他所认为的女性存在冲突。

苏文纨是一位职业女性,她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主张男女平等、自由恋爱。

这样新鲜的观念没有激发方鸿渐探究的欲望,而是开始从各方面否定苏文纨的价值:

他开始散布关于苏文纨的不实传言,试图破坏她的形象,还试图说服自己和其他人相信,苏文纨的独立和自主并不是值得追求。

当新观点与旧观点发生冲突时,为了减少失调带来的不安全感,往往会忽略或者扭曲别人,来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人,往往最难得就是承认自己对某个观点带有偏见。

再聪明的人,一旦陷入偏见的迷宫中,都会迷失追寻目标的方向。

高估自己的理性,低估无孔不入的偏见,只会变成盲人摸象。

一个人只有时刻清醒而自知,才能躲开偏见陷阱。

03偏见,带着情绪的一隅之见

尼采在《曙光》中写过一句话:

“很多人看不到事实的本质。他们太迷信自己的情感,看待事物的时候拘泥在自己的成见和认识里。”

有时,看不见真相只是背上了情绪的枷锁

开局马哲面对小孩“放心,马上就会抓到凶手”的自信,随着案件调查逐渐消失。

马哲带上偏见,没日没夜地去寻找真相,有一个捡发卡的女孩经过案发现场,他疯狂地怀疑,在公开场合把女孩带走,没有丝毫考虑女孩的隐私,最后只揭开了不为认同的师生恋。

幺四婆婆、王宏已经有两个人死亡,恐慌蔓延整个村庄,局长想要马哲先结案,安抚人心。

可是,情绪上头的马哲,不愿意就此罢手,一直追查。

情绪,让我们深陷谜题中,不能自拔。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很少遇见这样偏执的经历:

但不可否认,我们也会因为情绪的挑拨对某个人带有强烈的负面偏见。

公司一直空着主管的位置,大家都积极的想争取,却没想到空降了一位老板的亲戚。

对于这位空降的主管,大家都议论纷纷,人还没来,就开始各种猜测:

“不就是托关系走后门”,也有的同事说:“不一定厉害,说不定就嘴上说说。”

开始一周,大家都带着审视怀疑,也不配合工作。直到在一个项目中,不明显的漏洞被其发现,避免犯下大错,大家才开始逐渐信任这位新主管。

我们总是控制不住情绪,轻而易举的相信偏见,而错过真相:

长时间工作回到家,对于孩子的情绪发泄,总认为还小是玩笑胡闹话,不放心上,结果孩子情绪生病。

领导工作压力大,没有搞清楚状况就直接给员工贴上“工作不努力的标签“。

卡罗尔·塔夫里斯在《错不在我》中写过一句话:

“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人所持有的偏见,唯独发现不了自己的偏见。”

想要抛弃偏见,不过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一个立场上去对话。

写在最后

作家余华曾说: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偏见,而且偏见都穿上了真理的外衣。如果你想去反驳偏见,你不会赢,因为你的话,还没有说完,偏见已经换了外衣。”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爱听想听的话,看到想看的事,屏蔽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一切声音来保证自己的认知协调。

保护自己的观点独立这无可厚非,但是若把此作为攻击点,指责别人的想法,那就变成伤人的利器。

用偏见建造自己的城堡,但别用偏见侵略别人的花园。

-END-

【作者|糖糖】

【编辑|知愚】

0 阅读:0
紫萍带你看电影

紫萍带你看电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