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说,“黛玉葬花”拍得不好,应该更凄美,不是陈晓旭的问题

乱香黄鹂 2022-01-15 21:38:18

87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拍摄于1987年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王扶林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

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胡泽红,袁玫,安雯,李婷等人参演。

87版《红楼梦》导演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编剧忠于原著,敢于发挥,演员形神兼备,立体丰满,画面色调亮丽,赏心悦目,歌曲悠长悦耳,哀怨动人,成为一部不可逾越的经典。

剧中的很多场景,比如“黛玉进贾府”,“黛玉葬花”,“黛玉焚稿断痴情”,“宝黛读西厢”,“晴雯撕扇”,“晴雯补裘”,“探春远嫁”,“鸳鸯抗婚”,“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场景。

其中,“黛玉葬花”拍得很美,人美,景美,音乐美,意境美,美得就像一幅画。

两版“黛玉葬花”对比。

曾经把87版的“黛玉葬花”,拿出来和新版《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做过对比。

原本只是觉得87版的“黛玉葬花”拍得美,很符合黛玉当时的心境,经过一对比,发现每个细节都特别到位,真是美不胜收。

置景上,剧组用的是真桃花。满地,满树,水中都是桃花,落英缤纷的感觉。

拍“黛玉葬花”的时候,剧组在瘦西湖内徐园附近的桃花坞,为了等桃花来,整整呆了半个月。

原本以为这是最简单的事情,新版红楼居然都做不到,屏幕里满满的参天大树,连一株桃花都没有。

最重要的是演员。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楚楚动人, 一副我见犹怜的样子。

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行动如弱柳扶风,体态柔弱纤细,葬花的时候,微微啜泣,偶尔会用手帕抹去眼泪。

整个画面,没有一句台词,通过黛玉的葬花,宝玉的凝望,让观众感同身受,感受到黛玉的触景生情,宝黛的心心相印和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新版《红楼梦》就不多赘言了,整个一案发现场。

杀人埋尸的黛玉,被宝玉发现,吓得放声大哭,黛玉瞧他那怂样,不屑和他一般见识,趾高气昂地走了。

说回87版的“黛玉葬花”,特别是一首“葬花吟”,听得我们肝肠寸断,悲伤流泪。

87版的“黛玉葬花”得到了红学专家和大众的认可,都觉得这一场戏,拍得特别美,特别符合原著的描写。

王扶林对红楼的理解,并不深入。

拍摄之前,王扶林曾拿出一年时间,专门研读《红楼梦》。因为之前,他从没完整地读过红楼,对红楼并不是特别了解。

为了更好地拍摄,他向央视领导提出,关门读书一年。

这一年的时间,王扶林熟读原著,查阅一切有关红楼的资料和文献,翻阅各个红学家对红楼的评论和思想。

剧中的每个人物和每个场景,在他心中有了一定的样子。

所以,王扶林才会选出那样符合原著的演员,每一个都仿佛从原著中走出来一样,所以,王扶林才会拍出那么多经典的场景。

但,《红楼梦》是博大精深的,就算是王扶林关起门来读了一年的书,很多地方理解的依旧不是很透彻。

就像拍“秦可卿出殡”的时候,剧组搭建了一条“荣宁街”。

那是一个大场面,因为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拍起来很麻烦。近景,远景,特写都需要拍,需要这些演员们来来回回地走。

幸亏在拍摄前一天,红学专家发现,这条街的名字写错了,应该是“宁荣街”,写成了“荣宁街”。

一字之差,王扶林知道后,吓出一身冷汗。

幸亏没拍完再发现,那样的话,抠也抠不下来,也不可能重拍,只能将错就错了。

其实,87版“黛玉葬花”拍得非常美。

陈晓旭把林黛玉的那份情绪,那种个性,那种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狠狠地甩新版《红楼梦》几条街。

在此之前,梅兰芳演过“黛玉葬花”,被鲁迅讽刺,说,没想到林黛玉长着金鱼眼。

当时王扶林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只是看作黛玉的一种心情,一种遭遇,一种寄人篱下的感受,她对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婚姻,和贾宝玉的关系等方面,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

是黛玉用葬花,来寄托和宣泄自己的感情。

所以,王扶林拍出了黛玉的个人情感和寄托。

这场戏中,只有黛玉和宝玉。

黛玉想起了自己身世,想起宝玉对自己的冷待,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所以,通过葬花来宣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宝玉看到黛玉葬花,有一瞬间的愣神,眼泪在眼眶打转,却没有落下来。这份懂得,这份体恤,这份伤心,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心碎。

这场戏,得到了大众一致的赞许和认可。每次音乐一响,就让人身临其境,潸然泪下。

王扶林说,黛玉葬花还可以拍得更好。

可是,之后,通过对《红楼梦》的不断研究理解,王扶林对“黛玉葬花”,并不满意。

他说:“对这场戏有了新的看法,如果按现在的理解,我会拍得更好。”

那么,王扶林为何这样说呢?他又有了什么新的看法,怎样才能拍得更好呢?

原来,当他看到《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当时大家行酒令,抽签。

黛玉抽的是“芙蓉”,晴雯也是“芙蓉”,湘云是“海棠”,探春是“杏花”,宝钗是“牡丹”……

每个人的签上都有一朵花,都有一句诗。

顺便说一句,当王扶林导演在20年后,说起这些,头脑清晰,侃侃而谈。可见,这么多年来,《红楼梦》一直在他心中。

比如黛玉“芙蓉花”的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咏明妃》。

这首诗还有另一句,红颜胜人皆薄命,点出了黛玉的悲惨结局,并且芙蓉出水而不染,比喻林黛玉的高贵品质。

比如宝钗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罗隐的《牡丹花》。

这首诗中还有另外一句,辜负秾华过此身,点明了宝钗甘愿牺牲自己,拯救宝玉的动人至爱。

史湘云抽到的是香梦沉酣的海棠花,海棠春睡,正好符合史湘云醉眠的典故。

探春抽到的则是瑶池仙品的杏花,抽此签者,必得贵婿,也暗喻了探春最后远嫁的命运。

……

所以,王扶林认为,这个“葬花”,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一种特殊的写法,是象征群芳的毁灭,意味着群芳的归宿,不仅仅只是黛玉的问题。

有了这次的理解,王扶林认为当年“黛玉葬花”拍得并不好,如果再拍,肯定会拍得更好。当然,这和陈晓旭没有任何关系。

特别是那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在向上天控诉,我最后的命运,到底在哪里?

所以,“黛玉葬花”,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悲悯,而是群姐妹的一种悲悯。

总结

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都是在不断拍的过程中,或者是拍完后,才对这些剧情逐步,有了更深的了解。

就像当时王扶林没有拍“太虚幻境”,他觉得这些判词,有些宿命论,有些封建的东西,所以舍掉了。

可是,多年后,随着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王扶林更加理解了曹雪芹,发现这一段非常重要,很多主旨都在里面,是很有哲理和味道的一场戏。

可惜,却让他硬生生砍掉了,这成为王扶林最大的遗憾。

王扶林说:

改编名著本来是一件很艰巨的事情,尤其是那个年代。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终于把普及版的《红楼梦》拍出来了,我想为今后后人更好地拍《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一个很好的台阶,这里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想将来会拍得更好,这样我们就心安理得了。

只是,让王扶林想不到的是,这版《红楼梦》居然成为一部经典,之后的新版,除了把87版《红楼梦》推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一无是处。

3 阅读:901
评论列表

乱香黄鹂

简介:让我们用温和犀利的眼睛去发现世间所有的娱乐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