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得谈判翻车,普京红线难越特朗普困局难解

永玲聊谈 2025-03-28 08:48:36

2025年春天的利雅得谈判,以一场外交溃败载入史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团队带着“唯一能说服普京”的豪言而来,却在12小时拉锯战后仓促撤离。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停火谈判,不仅撕开了美俄战略分歧的裂痕,更将特朗普的政治困境暴露无遗,面对普京划定的三条“铁律”,美国既无力斡旋盟友妥协,也难掩自身全球战略的力不从心。

俄罗斯在谈判桌上亮出三大核心诉求:乌东四州正式并入俄领土、乌克兰停止袭击俄能源设施并确保黑海航道安全、西方全面解除对俄制裁。这三条要求直击俄乌冲突的本质矛盾,领土主权、经济命脉与国际话语权。

乌东地区不仅是俄语族群聚集地,更是俄罗斯抵御北约东扩的战略屏障;而黑海航道安全保障,则关乎俄罗斯对欧洲能源供应链的控制力。

他在谈判期间公开宣称“寸土不让”,同时持续发动对俄炼油厂的无人机袭击。这种“以战逼谈”的策略,让夹在中间的美方调停者进退两难:既要维护盟友立场,又需回应俄方对斡旋公正性的质疑。

俄方指责美国与乌克兰秘密签署矿产开发协议,质疑其调停中立性;美方则怀疑普京借谈判为俄军重振旗鼓争取时间。这种“边谈边猜”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30天临时停火方案流产。曾高调承诺“百日停火”的他,在复活节前夕再度失信于选民。共和党内批评声浪高涨,甚至有人质疑其外交能力是否匹配总统职权。

为维持北约盟友对乌支持,美国被迫追加百亿美元军援,这既消耗了战略储备,又激化了国内政治分裂。面对中期选举压力,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施压中国、要求欧洲分担援乌成本来转移矛盾,这种“祸水东引”的套路,暴露出美国全球战略的捉襟见肘。

当美式调停模式遭遇失败,国际社会将目光转向中国倡导的“共同安全观”。不同于美国的代理人战争思维,中国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反对阵营对抗。在利雅得谈判同期,美国商界领袖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等企业家的到访,凸显中美经济纽带对地缘政治的缓冲作用。

俄乌冲突本质是冷战思维酿成的地缘失衡,唯有摒弃零和博弈,构建多边安全框架,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预期,真正的安全不应建立在压制他国之上,而需通过平等对话实现共赢。

这场外交闹剧终将落幕,但它揭示的真理愈发清晰:霸权思维的时代正在终结,世界需要的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共筑安全红线的智慧与担当。

0 阅读:4
永玲聊谈

永玲聊谈

红旗飘扬皆是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