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反的是什么?弄个清楚了这个问题的话,就能尽量的避免战争,反战反的是战争吗?这不废话吗?反战肯定要反对战争,要不怎么叫反战呢?但反战仅仅是反战吗?到了反战就停止了吗?多一步的思考都没有了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就不用看了。因为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著名的反战片,讲述的就是战争对于人们的摧残,如果仅仅是从反战争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那么这部影片没得说,然而反战却不仅仅是反战争,如果认同这个观念,那么这部影片凸现出来的问题就有的说了。
《德意志零年》是著名导演罗西里尼的作品,罗西里尼三部曲中,本片是其中一个,且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德意志零年》也叫“德意志元年”本片讲述的是二战即将结束背景下,柏林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因为受到鼓动而结束自己悲剧一生的故事。
影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德国首都柏林俨然成为了一个废墟,在这个废墟之上生存着奄奄一息的人们,某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家四口人,哥哥退伍在家,姐姐找不到工作,父亲卧病在床,家里唯一的生机来源于小儿子,小儿子也因为生计原因而不得不整天奔波在大街上求生。某一天,一个教师遇见了小孩,小孩便成了教师的传声筒,他将教师找来的物品卖给盟军做交易,与此同时,教师关于勇气的理念也慢慢的灌输给了小孩,直到有一天,小孩用这个理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德意志零年》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反战电影,本片的着眼点在于将战争的苦难归结于普通人受了纳粹党的蛊惑之后,产生的一种盲目的行动的结果,因此,本片在上映之后,几乎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无一例外,这些追捧产生的基础在于德国在二战中失败了,而盟军获得了胜利,因此,《德意志零年》也成了几乎后来大多数反战片的标杆。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个方向去认知,那么本片反战的核心就站不住脚了。首先我们要讨论,反战反的仅仅是战争吗?诚然,战争摧毁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摧毁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机,发动战争的人是可恶的,然而人们还需要弄明白的是,他们发动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就如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一样,德国发动战争的起因在于对外扩张的需求,他们认为只有完成了对外扩张,本国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那么德国国内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德国国内面对的是经济的凋零,而经济的凋零在于德国迫切想要发展的工业没有资金支持,而资金全部流向了食租者,为什么希特勒在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不惜余力,因为犹太人的借贷寄生经济体系,彻底的摧垮了德国的国内经济,德国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工业,于是,希特勒上台后,对于犹太人进行了屠杀清洗。
因此,我们可看到的是,德国之所以发动战争的本质原因来源于本片中所说,民众们受到了希特勒的蛊惑,然而民众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到希特勒的蛊惑?原因在于希特勒满足了民众们的基本需求,德国在纳粹党上台后,进行了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几乎每一个德国人都有了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能力,于是,德国才能在二战中完成全民动员。
这是个简单的逻辑,希特勒之所以上台,原因在于他能解决德国国内的问题,给德国的普通民众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在他之前,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当基础的衣食住行需求得不到长久的满足的时候,你能指望民众们支持你吗?这在民主自由的西方政治体系中,好像是不存在的。
因此,《德意志零年》将德国所遭受的战争摧残的原因归结于民众们受了希特勒的蛊惑,这一种反战的方式在当时是符合战后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但是却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是谁摧毁了德国的经济,是谁将普通的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彻底的夺走,这恐怕不是希特勒吧。那么究竟是谁?为什么不去思考这方面的原因。
本片强调了纳粹党通过舆论的蛊惑能让一个普通人丧失理智,但是却绝口不提,一个普通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能生存下去究竟需要多大的努力,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单方面阐述。我们尊重罗西里尼的艺术创作,但是在一个明显有着政治需求的战后舆论界,面对战争的思考就不那么深入客观了。
也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当今世界,我们仅仅将反战停留在反对战争这种形式的话,就未免太可笑了。如果将战争的发起者跟战争的抵抗者同样归属于反战的标签上,那就更可笑了,然而可笑的是,很多人依旧是打着这个幌子念念有词的反战,可想而知,他们反对的并不是“战争”。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