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兰考”点绿成金创造生态治理奇迹

全媒体记者屈艳枝卢浩然报道“焦裕禄当年带领群众探索出治理‘三害’的好办法,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融合的新路子。昔日盐碱地,变成了森林和良田,今年3月兰考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月16日,记者在兰考县看到,曾经为祸数百年之久的“三害”已寻不到踪影,林木覆盖率达32.9%,先后成为河南省首批森林城市、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河南省焦裕禄研究会会长鲁献启说:“焦裕禄是生态治理的先行者、实践者。”

60年前,兰考内涝、风沙、盐碱肆虐。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曾陪同焦裕禄查看过风口。他说:“焦裕禄对兰考所有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

“栽上树,岂不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80岁的“焦桐”守护者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

焦裕禄说:“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

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焦裕禄带领群众创造了“贴膏药”“扎针”治沙法,开始大规模种树。

一棵一棵种,一代一代传,30余万亩盐碱地被改造成了良田。兰考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仙海说,到1984年,兰考农桐间作达20万亩,被评为中国泡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

卞九灵说,影片《焦裕禄》拍摄时,在兰考找不到沙丘,外景地无奈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

东坝头镇建筑队队长王庆说:“过去兰考沙多成灾,现在沙子难觅。盖房子,得去几百里外买沙子。”

兰考县曾经申报一个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评审专家在兰考考察几天,连风沙影子都没看到,项目也泡了汤。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1962年,兰考盐碱地粮食亩产仅12公斤,如今小麦亩产已超过730公斤。”

兰考现有农桐间作46万亩,现代家居制造及加工产业已成为兰考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320亿元。

“乐器村”徐场制琴师徐冰说:“在过去,一块泡桐板,卖不了几块钱。如今制成乐器,就能卖几千元。如果是私人订制的高档琴,可以卖十几万元。”

兰考民族乐器协会会长汤二法说,中国民族乐器行业95%以上的音板取自兰考泡桐,兰考乐器制作规模占全国民族乐器市场的30%以上。

中共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介绍,蓬勃发展的民族乐器产业是生态治理的硕果。“兰考冬春两季造林连续4年达20万亩,植树3000余万株。如今的红色兰考,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绿色兰考、生态兰考。”

以上均为开封网资料图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