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还没回归,欧洲三大芯企罕见集体发声!中外交部“预言”成真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2024-11-18 17:49:27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大家都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即便两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为了以后,依旧会存在一定的合作项目。

只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朗普强势归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尤其是对半导体行业来说,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华盛顿权利更换位置的时候,欧洲三大芯片巨头却罕见的集体发声了。

这件事一经曝光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兴趣,而这件事也再次证实了先前中国外交部的“预言”成真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欧洲三大芯片巨头都说了什么呢?

【芯片巨头的集体忧虑】

在慕尼黑SEMICON Europa 2024的一场小组讨论中,一幕罕见的场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欧洲三大芯片制造商的首席执行官们齐聚一堂共同发出了一声响亮的警告。

这三家公司分别是德国的英飞凌、意大利的意法半导体和荷兰的恩智浦,都是汽车、电力控制和工业用芯片的主要供应商,他们的集体发声无疑给全球半导体行业敲响了警钟。

他们指出了一个现象,除了人工智能芯片,全球其他芯片市场都呈现出疲软态势,但在这片阴霾中中国市场却如同一缕阳光,给这些欧洲芯片巨头带来了希望。

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表现出色,这种反差不禁让人好奇,中国市场究竟有何魔力,能在全球芯片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独树一帜?

但这些CEO们的担忧并未因此而减少,他们纷纷表示全球市场正在加速分裂,这种趋势正在给整个半导体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潜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英飞凌的首席执行官哈内贝克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危险的市场分裂正在不断加速,这种分裂不仅会影响供应链,还可能对整个半导体业务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而恩智浦的首席执行官库尔特·西弗斯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主宰或发展芯片产业。

这种做法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导致消费者无法负担使用芯片的设备,这番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全球化时代下芯片产业的真实困境。

意法半导体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让·马克·奇瑞则指出,重组供应链和生产链以适应“在中国为中国生产,在西方为西方生产”的方式,将耗费巨大的材料和工程成本。

这些欧洲芯片巨头的集体发声,不仅反映出了他们对行业前景的担忧,更折射出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在这场全球“芯片风暴”中,各方究竟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半导体产业又将何去何从?

【政策博弈下的产业重构】

就在欧洲芯片巨头们为市场分裂而忧心忡忡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坛正上演着一场足以影响全球半导体格局的大戏。

随着特朗普强势回归,整个行业都在屏息以待,猜测他可能采取的新政策,毕竟他曾多次抨击《芯片法案》,称之为“糟糕的计划”。

不过特朗普似乎有着不同的想法,他扬言要用关税政策取而代之,以此来吸引更多外国半导体厂商赴美建厂这一表态无疑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拜登政府也没闲着,据报道他们正在加快动作,希望能在特朗普上任前将《芯片法案》的相关资金尽快拨发给台积电、格芯等企业。

但这场政策博弈的影响远不止于美国本土,对于欧洲芯片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他们刚刚适应了拜登政府的补贴政策,转眼间又要面对特朗普可能实施的关税胁迫。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策的反复无常可能会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这不仅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的放缓,毕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一直依赖于全球化的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欧洲企业可能会考虑将更多的生产和研发转移到中国,这种“多市场、多基地”的策略,虽然可能会增加成本,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却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生存。

与此同时,欧盟的反应似乎有些慢半拍,他们仍然沉浸在“联美抗中”的意识形态中,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成为美国政策的“牺牲品”。

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努力寻找最有利于自己的位置,不过过度的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考量,很可能会伤害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追求“国家安全”的同时,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需求呢?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风云变幻之际,中国市场却如同一股清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给芯片需求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以比亚迪为例,这家中国电动汽车巨头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也给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其对芯片的需求也在飞速增长,这种需求不仅限于动力系统芯片,还包括自动驾驶、车载娱乐等领域的各种芯片。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欧洲芯片企业自然不愿错过,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恩智浦等公司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希望能分得一杯羹。

他们在中国的业务表现出色,甚至成为了公司全球业绩的重要支撑,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不过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芯片产业自主化,本土企业正在快速崛起,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正在各个领域发力,试图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在发挥作用,从税收优惠到研发补贴,再到人才引进政策,一系列措施正在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这种政策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外国企业来说如何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又不失去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了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隐忧,例如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者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

也许一种兼顾效率和安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新模式,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无论如何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仍然是推动这个行业不断前进的关键。

【结语】

在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剧变的背景下,各方都在积极应对挑战,寻求新的平衡点,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长远来看,这场变革或将推动全球芯片产业向更加多元化、韧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推动全球芯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华夏经纬在2024年11月13日关于《欧洲三大芯片商罕见集体就涉华问题发声》的报道

0 阅读:276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