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一位家长找我咨询,她满脸困惑与担忧,诉说着自己和孩子爸爸一直以来对孩子疼爱有加,家里氛围温馨和谐,对孩子成绩也没有过分要求,可孩子却总是情绪低落,甚至说出“活着没意思”这样让人心惊的话。她实在想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单独和这个孩子聊了聊。孩子一开口,满满的愧疚感就扑面而来。他说爸爸妈妈对自己这么好,可自己成绩一般,在这个家里感觉什么实质性的事都做不了,觉得自己毫无贡献,仿佛一直在给父母添麻烦。听到这些,我明白了,这个孩子缺失的是价值感,而这,或许就是导致他情绪不佳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当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无法为家庭做出贡献时,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到情绪和心理健康。就像这个孩子,尽管父母给予了充足的爱和宽松的环境,可他却因为找不到自身价值,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沼。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我曾接触过另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也是关怀备至。
从小到大,父母几乎包办了他生活中的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表面上看,他拥有了一切,可实际上,他内心却极度空虚。他跟我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寄生虫,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了,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替代,让他失去了体验“付出”和“成就”的机会,没有在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强调,人都有追求卓越和社会兴趣的内在动力。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照顾”却无法“付出”的状态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意义感,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那就可能引发抑郁等负面情绪。
2
对于孩子来说,价值感和被需要的感觉至关重要。作为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创造为别人、为家人付出的机会呢?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从简单的扫地、洗碗做起,逐步增加难度,比如让孩子当助手帮忙准备一顿晚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学会生活技能,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整洁的房间、家人享受自己做的饭菜时,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当孩子主动帮忙时,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不要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就否定他们,而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用具体的语言表扬他们。比如:“宝贝,你今天帮忙洗碗,洗得真干净,妈妈轻松多了,谢谢你!”这样的反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被家人认可的。
给孩子一些自主决策的权利。比如,周末家庭活动的安排,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这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参与感和决策权,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爱孩子,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要关注孩子内心对价值感的需求。给孩子创造付出的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或许是比成绩、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别让孩子在爱的温室里,因缺失价值感而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