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考了全班第二,本以为能得到爸妈夸奖,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句冷冰冰的“没有考到第一,你还有脸笑?”这种 “打击教育”,就像一根刺,扎进孩子的心。
很多时候,父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正在悄然伤害着孩子。
1
过度控制
有些父母总想把孩子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吃什么、穿什么,到学什么、怎么玩,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晓妍,从小到大,她的生活就像被父母操控的木偶戏。每天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和谁交朋友,全都由父母决定。高考报志愿时,她想学文学,父母却觉得金融更有前途,强行替她做了选择。如今,晓妍在银行工作,却并不快乐。过度控制,看似是为孩子规划未来,实则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失去了探索的勇气,面对生活的岔路口,只能茫然无措。
2
打击自尊
有些父母总是喜欢打击孩子的自尊,以为通过贬低孩子来激励他们进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然而,频繁的打击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孩子考了98分,满心欢喜地拿回家,得到的却是“怎么没有考满分,那两分不应该丢”;孩子精心画了一幅画,想展示给父母,换来的却是“画得这么难看,还好意思拿出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打击中,孩子内心会充满自卑,即便成年后在工作和生活里,也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去争取机会,觉得自己“不配”。
3
道德绑架式付出
“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式付出。有一个孩子,一直想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父母觉得跳舞没“钱途”,不断在她面前诉说生活的艰辛,以及为她付出了多少。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内心充满愧疚,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父母眼中“安稳”的专业。如今,虽然有一份稳定工作,可每次看到舞台上的舞者,她眼神里都透着难以掩饰的失落。
4
没有边界感
还有一种父母,总是毫无底线地入侵孩子的边界。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书包,不敲门就进孩子房间。孩子在自己家里,却没有丝毫隐私可言。被偷看日记的小强,至今还记得初中时,妈妈偷看他日记后,在饭桌上对他的种种指责。那种被最亲近的人侵犯的感觉,让他从此对父母关上了心门。即便成年后,小强和父母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难以消除的隔阂。
5
反复洗脑
有些父母总是反复给孩子“洗脑”。比如,“我们都是为你好啊,咱们还能害你不成?”“咱们家没钱,你要懂事,别乱花钱”。这种话听多了,孩子就像被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我认识一个朋友,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总在他耳边念叨没钱。长大后,即便他收入颇丰,每次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这种心理上的贫穷感,伴随了他很多年。
6
不允许孩子有情绪
孩子的感受,常常被父母忽视。小时候摔倒了,想哭,父母却大声呵斥“不许哭,哭就是软弱”;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满心委屈地回家,得到的却是“别小题大做,男孩子要坚强”。这些话,就像一道道封印,让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长大后,他们面对挫折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痛苦。
7
过度溺爱
过度溺爱同样是一种伤害。现在不少家庭,孩子就是“小太阳”,全家人都围着转。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这样养出来的孩子,进入社会后,稍有不顺心就觉得世界崩塌。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在学校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起了冲突,就闹着要退学,因为在家里从来没人敢和他顶嘴。过度的溺爱,让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的规则和压力,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
写在最后控制型父母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创伤。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成年后难以独立做决策,工作中面对机遇不敢争取,生活中也依赖他人拿主意。常被打击自尊的孩子,内心自卑,人际交往中害怕犯错、不敢展露光芒。被道德绑架的孩子,背着沉重的情感负担,为了不辜负父母牺牲,放弃热爱的事业,工作毫无热情。边界被入侵的孩子,对人缺乏信任,亲密关系中也很难建立健康的依恋。反复被洗脑的孩子,消费观念扭曲,难以享受生活;感受被压抑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焦虑抑郁。过度溺爱的孩子,在社会上不懂规则,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
作为父母,是时候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别再打着爱的旗号,给孩子带来无法愈合的伤痛。那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要勇敢地迈出治愈自己的第一步,打破过去的束缚,重新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