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作物是农民们的希望与依靠。长期以来,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却又颇具争议的角色。我曾走访过许多村庄,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大片农田里,农作物看似茁壮成长,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一些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危机。
就拿我记忆中的李家村来说吧。以前,那里的农民们和其他地方一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每到病虫害高发期,各种喷雾器就像战场上的枪炮一样,在田间频繁作业。那时候,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农药味,田间的小昆虫,不管是益虫还是害虫,似乎都在劫难逃。据统计,李家村每年用于购买化学农药的费用平均每户达到了数千元,这个数字对于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数据显示,因为化学农药残留超标,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农产品被检测出不合格而无法进入市场流通。某些地区的蔬菜由于过量喷洒农药,导致农药残留量是国家标准的数倍,这些蔬菜一旦流入市场,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我曾听闻一个例子,一位老人在食用了从市场上购买的看似新鲜的蔬菜后,出现了中毒症状,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就是农药残留过量所致。
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小觑。它不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据研究表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在一些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地区,土壤中的蚯蚓数量明显减少,而蚯蚓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药残留还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某条河流附近的农田大量使用农药后,河流中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甚至绝迹。
二、分析问题
为什么化学农药会被如此过度地使用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很多农民只知道化学农药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害虫,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综合的防治手段。他们往往在看到害虫出现时,第一反应就是喷洒农药,而不是先考虑是否有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法。就像我遇到的王大爷,他种了一辈子地,他说:“我从小就看着父辈们用农药,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要是不打药,庄稼肯定被虫子吃光了。”这种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化学农药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迅速,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农药产品。一些农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夸大农药的功效,误导农民购买和使用。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假冒伪劣农药也流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化学农药的滥用现象。
从整个农业生产的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在这种压力下,化学农药似乎成为了一种能够快速提高产量的“捷径”。这种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三、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化学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大力推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
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农业防治是最基础的一环。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套种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一些地区推行的水稻 - 油菜轮作模式,不僅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地减少稻田中的病虫害。据研究,这种轮作模式下,稻田中的害虫数量比连作模式减少了30% - 50%。间作套种也有类似的效果,比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大豆根部的根瘤菌能够固氮,为玉米提供养分,这种种植方式还能改变田间小气候,不利于害虫的滋生。
物理防治手段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虫灯。我曾经在一个示范农田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排排诱虫灯在夜晚闪烁着,就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农田。这些诱虫灯能够吸引大量的害虫,如蛾类、甲虫类等,将它们捕杀在成虫阶段,从而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据统计,一个诱虫灯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捕杀数以万计的害虫。还有防虫网的使用,它就像一道屏障,将害虫阻挡在农田之外。在一些蔬菜种植基地,使用防虫网后,害虫的入侵率大大降低,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防治更是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它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释放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赤眼蜂会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孵化后的赤眼蜂幼虫以玉米螟的卵为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数量的目的。这种生物防治方法既环保又高效。据实验数据表明,在玉米田中释放赤眼蜂后,玉米螟的虫口密度可以降低60% - 80%。还有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害虫的方法,通过释放与害虫同类的性信息素,干扰害虫的交配行为,减少害虫的繁殖。这种方法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而且针对性强。
要推广这些绿色防控技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农民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比如给予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农民一定的补贴,降低他们的成本。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的销售,规范农药市场秩序。
科研机构要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绿色防控方法和技术,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要加强与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企业要积极参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生产和销售绿色防控技术所需的产品,如诱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并且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农民自身也要转变观念,积极学习和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了解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只有农民真正接受了绿色防控技术,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在推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某些生态农业示范园里,已经基本实现了不使用化学农药的绿色生产模式,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保障,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认识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不僅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未来的田野里,不再有刺鼻的农药味,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象。害虫的天敌在田间自由地活动,农作物在自然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农民们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田,收获着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不僅是农业生产的目标,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推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