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哈佛大学发布新生数据:新生近五成富二代,三成学生家长是哈佛校友。
看到这样的一条新闻,肯定会有人一点不思考的就开始骂,人家有钱,想去哪念去哪念。别说学校了,只要他爸爸肯花钱,全世界好工作也是由他挑。
说实话,以前,我也有过一段时间,是这些人里面的一员。可随着工作原因,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我终于知道:无论贫富,比你成功的人,一定比你努力。
春节的时候,跟家里在外地工作的哥哥见了一面,在交流之中,我们都有同感:年轻人中,只有越努力的人,才能越成功。
哥哥已经在他自己的领域做的很出色了,周围大部分也都是精英。可是,就有这样的专业技术傍身,他每天还是后半夜两点左右睡觉,早上七点左右起床。
他白天没有工作的时间,并不是用来刷朋友圈、看微博,打王者农药、吃鸡这些游戏,而是不断的翻阅专业资料来提高自己。
包括他身边的同事,只要是没有成家的,都会晚上在单位主动加班。并不是工作量很大,只是想利用难得安静和相对闲下来的下班时间,去充实自己。
哥哥说,之前单位招了一批实习生。其中一个踏实、努力,不断的跟前辈请教,只要有时间就去查找专业资料,每天趁同事加班的时候,自己也留下跟大家一起探讨最新的技术。
而另外一个,每天拿着手机打游戏,在离下班还有10分钟的时候,就开始上厕所,准备打卡下班,到了下班时间,他一定是第一个冲出办公室的。
按照我们的固有思考方式,第一个那么努力的人,一定是个寒门学子,拼搏又努力。第二个一定是一个游手好闲,每天混日子的富二代。
而在人事看过他们的履历后,结果却正好相反。
每天很努力的那个青年人,家里在南方生意做的很大,特别有钱。而那个每天打游戏的青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一辈子的辛苦钱都用来供儿子念书了。
而且人事也看了几个公司特别努力的年轻人的资料,基本都是富二代。而那些那天混日子的年轻人,大多家庭都很普通。
人事经理也半开玩笑跟大家说,看样以后为了公司的业绩和专业性,我也应该多招一些富二代啊。
如果说,富二代的父母可以凭借他们的财富,给富二代争得一个职场入职的机会,甚至为子女争取来合作伙伴、争取来业绩,可是他们的父母永远不能替他们争取来他们在专业上的努力和提升,更不会为他们争取每天加班的机会。
所以,有钱的父母也许会为他们带来一个较高门槛,可是也就仅此而已。之后的成绩,确实只和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
之前有一个数据,北京一附中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高达100多人,在入学后调查学生学籍发现,这100多人里,80%学生的父母都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所以,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黑暗和内幕。无非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而已。
现在很多的富一代,都是自己辛苦拼搏出来的,富二代每天在家里看到的都是父母为了生意奔波劳碌,时间长了,也开始学着像父母一样努力。
可是现在很多普通家庭都以快乐教育为主,每天让孩子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只负责好好学习,为家里争光就好。而孩子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哪家的菜又好又便宜,哪部电视剧好看。
成长的差距,也就在这耳濡目染中产生了。
对于未来,很多富一代对自己的生活、职业都很有规划,努力已经融入他们每一天的生活,他们也会把这种理念带给子女。很多富二代给自己制定都是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达到一个再去完成下一个。
而普通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你咬咬牙,考上好大学,你就轻松了,一辈子就清闲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所以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给自己定的也都是个大目标,只要考上大学,便对未来没有规划,开始休息了。
所以,这就产生了我们之前说的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差距。所以,哈佛的入学数据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阶级固化”,“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只是因为,你没有那么努力而已。
我们都知道一个特别努力的富二代,就是赌王的儿子何猷君,他的父亲让他一定要考剑桥,他为了让父亲开心,他17岁就考上了剑桥大学,拿到了一个经济学位。
之后他又考上了自己喜欢的麻省理工,用三年的时间,念完了四年的课程。并考上了麻省理工的金融硕士,也是学校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硕士。
普通学生每个学期平均读4门课程,而他却要读完8门。他经常在图书馆待到半夜三四点钟,甚至切断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专心学习。
而现在有多少人,每天手机里手呢?可是,每天拿着手机的人,也各有各的不同。有人每天拿着手机玩游戏,有人在看新闻,有人在看专业学术报告。成功,与贫富无关,只与努力有关。
财富也许会给你更高的平台,却不能替你努力;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可是不努力那就一定不会成功。
——END——
文:晨涵
图:网络
春沨尽量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