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千万别跟任何人较劲

互联网嘴哥 2024-11-13 13:12:43

与其违心赔笑,不如一人安静,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在2023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

两位投资界的泰斗巴菲特与查理·芒格,

以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在座的每一位股东,他们共同提出了一个颇具洞察力的建议:

应迅速抽身于那些“毒性”人物的包围,哪怕这意味着必须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亦在所不惜。

此言一出,便在会场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人们对人际关系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这一观点,我感同身受,尤其是身处职场,遭遇“毒性”人物的几率,似乎如同暗流涌动的河水中潜藏的暗礁,随时可能遭遇。

或许有人暗中使绊,有人故意给你设置障碍,有人则在你背后捅刀子……面对这些心机重重的人,若是不甘心、不选择纠缠不休,那便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往往是得不偿失。

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在职场中,宁愿承受一时的损失,也不愿与这样的人较劲。

01

与其争辩,不如争冠

近期,一位因与领导关系紧张而倍感困扰的侄子向我寻求应对挑剔领导的良策。

我告诉他,其实并无什么秘诀,只需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便足以应对一切。

他轻蔑地反问:“难道你从未遇到过令你讨厌的领导吗?”

我坦诚地回应:“当然有过。”

初入传媒行业时,我便遭遇了一位令人头疼的领导。

他虽然能力非凡,但对于他亲自培养的徒弟,以及像我这样的“非嫡系”人员,态度却判若两人。

有同事建议我请他吃饭,以示诚意。

然而,我深知自己并不擅长应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了拒绝。

为了保住工作,我制定了两大策略:一是尽量避免出现在他面前;二是全力以赴地完成我的工作任务。

别人一个月写一万字,我努力争取达到两万;别人一周完成一篇深度报道,我则力争完成两篇;别人都在争取选题,而我则主动挖掘选题。

尽管在这过程中,我时常感到委屈、崩溃,但他对我的成绩视而不见,对我的失误却总是大发雷霆;年末考核时,涨工资、晋升职称等好事,他也从未考虑过我。

然而,我选择假装听不见,不去在意。

当我将注意力从争取他的认可,转移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上,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次采访,字斟句酌地打磨每一篇稿件时,我坚持了三年,最终被提升为主笔。

后来,我辞职创业意外地听到了他对我的褒奖之辞,而我只是淡淡一笑。

他是否喜欢我、褒奖我,已不再是我关注的焦点,因为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我了。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但起决定作用的,终究还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当你将每一件事都做到位,即使再挑剔的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日本知名保险公司创始人岩濑大辅,曾总结出一套“工作三原则”,其中一条便是:“记住,一个挑剔和严厉的上司,会让你学到更多东西。”

当你转变心态,不再斤斤计较,你会发现,严苛的上司既是工作中的拦路虎,也是成长过程中的贵人。

02

与其报复,不如远离

知名记者周轶君初入职场时,因才华横溢,成为单位重点培养的新人。

然而,她的顶头上司,报社副主任,却时常故意刁难她。

一次研讨会上,副主任当众羞辱她,将她的稿件摔在她面前,说她写的东西不知所云。

周轶君又急又气。

因为她熬了好几个通宵才完成的稿件,事先也给编辑组的同事们看过,都得到了认可。

面对副主任的恶意刁难,气愤之下的她,直接拿起稿件,甩到了对方脸上。

当时,她觉得非常解气,但多年后在《圆桌派》谈论此事时,周轶君却表示自己非常后悔。

原来,副主任是被下放到他们单位的。

自知没有上升空间,对表现优异的新人常常明里暗里打压,生怕他们有朝一日会爬到自己头上。

但他虽能对稿件进行评论,却没有拍板的权利。

周轶君当面对他进行攻击,只是驳了他的面子,事后他依然在副主任的位置上混日子。

而周轶君本人却因此被通报批评,还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晋升机会。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在烂人身上不值得浪费任何感情,哪怕是愤怒的感情。”

在单位里,这样的烂人随处可见。

有人干活时偷奸耍滑,抢功时却比谁都积极;有人喜欢背地里搞小动作,给你使绊子,甩黑锅。

遇到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能和他们针锋相对,硬刚到底。

非要撕破脸,最后闹到不体面不说,为此买单的还是你自己。

最好的办法,就是忽视他,不理会他。

狗咬了你一口,你没有必要咬回去。你最该做的,是避开它,远离它。

美国作家邦妮·加莫斯有个化学家朋友,叫伊丽莎白。

从读博士学位,到去研究所实习,再到后来发表论文,伊丽莎白遭受过太多恶意。

有人说她与导师有不正当关系,有人说她窃取同事的研究成果,还有人说她贪图名利。

加莫斯本以为伊丽莎白会很痛苦,但事实上,伊丽莎白从来不理会这些烂事。

她沉浸在学术研究中,年纪轻轻就成为全国知名的科学家。

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烂人烂事。

正确的姿态不是回以恶意,而是敦促自己离开那个圈子。

当你变强大了,你讨厌的人,连背影都消失了。

03

与其较劲,不如借力

在光影交错、尘嚣纷扰的都市之中,一部名为《北京女子图鉴》的电视剧里,上演着一段引人深思的篇章。

陈可,一位在北漂的征途中砥砺前行的女性,在历经十年的职场沉浮后,终于决意离职,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步伐。

在筹备过程中,她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不仅邀请了与她情深似海的知己,更出乎意料地邀请了昔日针锋相对的宿敌。

这并非因为她胸怀博大,而是她独具慧眼,洞察到了每个人的独到优势。而这些曾与她势不两立的人,之所以愿意放下过去的恩怨,回到她的身边,并非出于宽宏大量,而是他们看中了她的项目,对她的才华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陈可如是说:“这就是北京的魔力,它让曾经的对手,在利益的驱使下,化敌为友,携手前行。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独属于北京,任何一个职场,都存在着类似的规律。”

踏入社会,我们无不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那些与我们为敌的人,不过是站在了与我们利益相悖的立场。

一个成熟的工作者,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冲动行事,得罪他人。

他们深知,与别人争执,不仅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光,更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回忆起自己的职场生涯,企业家李开复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

初入微软公司,资深经理人琼斯便对他百般刁难,不仅拒绝他参与自己的项目,还对他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

若换成其他人,或许会选择暗中报复,或是拂袖而去。

然而,李开复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赢得了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

不久之后,公司高层接到投诉,琼斯的工作能力有限,准备将其辞退。

在征询李开复的意见时,他却客观地评价道:“琼斯气量不大,与人相处有些固执,但我认为,他是个可用之才,工作能力没有问题。”

正是这句评价,让琼斯得以留任。

而被李开复的胸怀所折服,琼斯也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合作伙伴。

在琼斯的帮助下,李开复最终也开辟了自己的事业。

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一切合作关系的基石不在于你的经营,而在于你所能提供的价值。

真正成熟的工作观,应该是事在人先。不必再纠结对方是敌是友,当你能为其他人提供价值,你自可化敌为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定律告诉我们:无论你身处何地,遇到讨厌的人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即使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会有新的问题踵而至。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与我们看不顺眼的人。

但请记住:最有力的报复是无视,最聪明的离开是精进。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强者的目光应如同星辰大海,而不是沉迷于脚下那微不足道的沙子。

点个关注,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0

互联网嘴哥

简介:关注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