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内经:如何理解精神,精与神之间的关系怎样?

文化养生谈 2024-07-16 07:00:12

我们每天都会说到“精神”这个词,比如今天精神很好、今天精神不振等等。在这个时候,精神代表的就是一种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形容某种意识形态时,会以某某精神来指代,比如指代拼搏的“女排精神”之类。

那么,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是可以准确把握的,还是只可意味不能言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中医理论里的精神是什么。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精神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分开出现的,也就是“精”和“神”。在内经时代,精神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机会几乎没有。

《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其次,《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结合这两段经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心藏神、肾藏精。精神对应的脏腑是分开的。

那么,我们说到的精神,是不是就是心肾二脏的体现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说到的“女排精神”,是不是就是指的女排姑娘们的心肾二脏之功能强大呢?

这么理解固然过于粗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却又不能完全划等号。中医理论里的精和神,并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而应该利用调理和调养来实现。

比如在学习脏腑辨证的时候,其中就有一个证候叫“心肾不交”,其表现里就有心火躁动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心慌、胸闷气短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等,同时还有肾不藏精所致的遗精滑泄、腰膝酸软等问题。这表面看上去,似乎和精与神都有关系。

如果这个状态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与改善,就会导致形体和神态上的疲倦甚至衰减。而想要改变这个问题,靠“学习”显然是做不到的,而应该通过调理去交通心肾,使得心神得养,肾精封藏,外表的精神状态也就自然振奋起来了。

那么,什么是精神呢?

古文对此的解释有如下这些:

《说文解字》认为:精,犹精密也。又灵也,真气也。

《易·系辞》:精气为物。

《疏》:阴阳精灵之气,应允积聚而为万物也。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从这些古文来理解的话,“精”其实是一种物质,而且还是一种能量丰富的物质,它又可以通过气化而转变形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精化气、血成形”。

对应于人身来说,肾藏精,所藏的就是机体能量的最高精华,被称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和生殖繁衍。

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就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而中医对于生命形成的认识,就是《灵枢·决气》里所说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那么,什么是“神”呢?

在《说文解字》里,神指的是天神,引出万物之主。

而《皇极经世》说“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又神明”。

由此可见,“神”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天上的神,一是指人心中的神。每个人心中的神都是不同的,都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得出一个具象的神。

这个方面,无论是各路传说中的大罗金仙,以及佛祖道教祖师之说,都可以说是“神”。

在这个时候,神是虚幻的,又是神奇的,甚至整个人类世界、世间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某种意义上,神就是道,道法自然之正道,这和《素问》里的“道”是相通的。

放之于人体而言,心藏之神和上面说的“神仙”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在这里,人身之“神”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内心活动、思想觉悟之类的主宰。

总而言之,心藏神,肾藏精;心属火,肾属水。我们可以认为,精与神是类似于水与火、阴与阳的关系。这里面,精是神的根本,神又是精的外在表现。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