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让他人代祈愿,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祈愿师”,恐怕对考研成绩毫无实际益处。 ▲资料图:祈愿。图/IC photo 文 | 王军荣 日薪200元招聘“考研祈愿师”? 日前,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在某招聘App上,竟然出现了“考研祈愿师”“考研祈愿实习生”岗位,薪资为每天150元到200元,其主要工作为负责收集2025年考研生心愿,负责前往全国各地孔庙为考研生祈福并全程记录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等。该岗位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吐槽:“太离谱了,谁发明的这个岗位!” 在当下就业市场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新奇职业的出现不足为奇。但“考研祈愿师”这类职业的出现,却令人忧心忡忡。 从报道来看,“考研祈愿师”颇有“代人祈愿”的意味。这看似是为考生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满足了部分考生及家长缓解焦虑、寻求心理慰藉的需求,实则是利用他们的心理弱点搞商业投机。尤其是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即,更不宜将其视作商机肆意炒作。 诚然,考试前祈愿的行为古已有之,像古代科举考试等重大考试前,众多学子都会去祈愿,挂红绳、放孔明灯等。然而,将“祈愿”进行商业化,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做成产业,还让人代劳祈愿,则透着一股浓浓“韭菜味儿”。 考研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考生长期的知识积累、科学的备考策略以及考场的临场发挥。即便要祈愿,也只是寄托美好愿景,舒缓考试压力罢了。花钱让他人代祈愿,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祈愿师”,恐怕对考研成绩毫无实际益处。 倘若“考研祈愿师”可行,那或许就会冒出形形色色的各种祈愿师,比如“高考祈愿师”。一旦“祈愿师”泛滥,势必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与社会所倡导的勤奋拼搏、依靠自身努力实现梦想的价值观南辕北辙。 难以想象,由于“考研祈愿师”的出现,全国各地孔庙会迎来一批 “特殊的人”,让“祈愿” 沦为某些人敛财的手段。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样的“职业”毫无实际意义和长远发展前途,即便日薪200元,也非长久之计。唯有掌握真本事,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 总而言之,“考研祈愿师”更像是一种商业炒作。社会及相关机构应当倡导理性看待考研,鼓励考生凭借自身的努力追求学业进步,而非利用人们心理弱点进行商业投机。 撰稿 / 王军荣(教师)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