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帮我们审视先辈们的成败,进而从中获取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清官和贪官始终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我们往往把贪官当作危害国家、祸害百姓的元凶,然而却忽略了还有另一类官员所具有的危害。
【一、权贵享乐之时,路边冻死白骨】
东汉末年,世道混乱,官员大多贪婪成性,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儒生杜甫心有所感,挥笔写就了广为流传的佳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把权贵的奢侈腐化与百姓的艰难困苦鲜明地映照了出来。时代变迁,局势变化,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贪官带来的祸患好像从古至今都没有断绝过。
在历史上,好多朝代的灭亡,都和贪官的种种行径脱不开干系。这些贪官不光直接把国库和百姓的财物据为己有,而且还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对百姓进行搜刮,加收赋税。
老百姓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民变说不定啥时候就会爆发出来。再瞧瞧另一方面,那些贪官使劲儿地给皇上献上金银财宝,就为了讨得皇上的欢心和信任,根本不管那些遭受灾荒、忍饥挨饿,甚至死伤的老百姓。不得不说,贪官的出现,对一个朝代的兴衰以及老百姓的生活幸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历史可不单单是贪官的历史哟。咱还得瞧瞧另一类当官的——表面看着清廉,实际上却懒得处理政事的官僚。他们没啥积极的举动,就任由各种毛病不断地冒出来、扩散开。这类官员的害处好像没那么显眼,可实际上没准比贪官的破坏性还大呢。杜甫的诗给后人提了个醒,不能光盯着贪官的那些罪过,得好好琢磨琢磨官场里不同类型官员的不良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危机给解决掉,让老百姓能过上舒坦日子。
【二、贪官和珅:依恃皇恩,办实事】
在晚清乾隆中期,和珅把控着大权,整个京城朝堂都被他所掌控。和珅出身贫寒,小时候家境贫困,后来承蒙皇恩,在朝野中权势极大,积累的财富堪称天下第一。可是,和珅没有想着端正自身来为国家效力,反倒是极度骄纵奢侈,贪婪到了极点。他的家中收藏了众多珍贵奇异的玩物,传闻里面有一颗“如鸡蛋般大小的珍珠”,无比珍贵。和珅凭借皇恩发迹,又靠着皇恩如鱼得水,展现出极为顺从的模样,无时无刻不在迎合皇上的心思。乾隆对和珅很是宠信,对他掌握大权、贪污受贿的行为选择视而不见。
和珅那可是典型的靠着权势发达起来的奸臣。他使劲儿地巴结皇上,在皇帝跟前点头哈腰的,圣旨啥的那是绝对不敢违抗。乾隆呢,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也就由着他通过各种法子去捞钱,对他那奢靡的生活也不管不问。乾隆还常常跟和珅讲“朕之好官”,这就表明他清楚和珅能办些实事,所以也就不去在意他那些贪得无厌的行为了。
和珅着实没辜负皇上的恩典,在他手握大权的时候,兴建了诸多惠民工程,保障了京城的粮食供应。他本出身贫寒,却一路高升,心里很清楚皇权对自己的意义重大,因而挖空心思地去讨皇上欢心。不得不说,和珅靠着皇上的恩宠为官,对皇上可谓是竭尽心力,这也使得他的官运得以长久。
那咱肯定不能认同和珅这种依附皇权、贪敛钱财的做法。不过呢,他倒也的确干过一些实事,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叹他手段的厉害。在和珅当政的时候,国库的收入始终挺充足的,也没闹出过啥乱子。这跟好多光会贪污的奸臣可不一样。和珅这人啊,可以说是又奸猾又有智谋,能靠着自己的那点儿小聪明,在皇帝跟前保住自己的位子。
【三、刘墉表面清廉,实则懒政】
和和珅不一样,刘墉可是出身于名门世家,这人挺清高,当官好些年,清廉公正,从来没因为收受贿赂而被定罪。不过,咱可不能就这么觉得刘墉是个合格的官员。刘墉当湖南巡抚的时候,办事那叫一个利落,很受老百姓欢迎。可自打他到京城当官后,政绩那是直线下滑。刘墉处在重要职位上,明明能够对不好的政事进行改革,他却在一旁看着啥也不干;明明能够去弹劾那些贪官,他却根本不管。
刘墉向来是以清正廉洁闻名的,不少人都把他当作模范官员。然而,自打他进入京城后,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一副懒散、对重要事务避而不谈且消极怠工的模样。刘墉的这种转变似乎在表明,一个官员想要真正做到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实在是难以抵挡。
刘墉到了京城之后,或许是出于多种缘由开始变得消极了。没准是他察觉到这样做会开罪不少人,所以就不想再去折腾了;也可能是他目睹了朝堂上的诸多黑暗之处,从而对改革丧失了信心;又或者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前程考虑,不愿再去触碰那些棘手的问题。刘墉当官的态度由积极主动转为消极被动,这也致使许多不良的政事难以得到纠正。咱们不禁要问,要是一个官员仅仅是安分守己,却不积极主动地做事,那这政府系统还能有啥盼头呢?
刘墉一下子从湖南巡抚擢升为朝廷要员,原本是能够大展拳脚的,然而他却轻易地选择了放弃。这不禁让人思索,倘若他能够将在湖南的出色政绩延续下去,朝廷政事说不定会有一番全新的气象。刘墉的这般作为,算得上是官场中“好人难以长久立足”的一个例证,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对个人影响程度的深刻思考。
【四、刘墉失职误国,害民心涣散】
有一回,刘墉主持会试,竟然把自己的名字在试卷上签错了,致使考试结果一片混乱,好些考生都没了入选的资格。刘墉这等粗心大意、玩忽职守的行为,要是换作和珅,恐怕早就被革职查办了。然而刘墉却安然无恙,依旧担任着重要职位。由此可以看出,刘墉之所以没遭遇大难,就是因为他从不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心里不想着施行善政,也不去劝谏皇上,只想着保住自己的官职,得过且过罢了。
这事儿把刘墉懒政怠政的问题给彻底暴露出来了。主持科举可是刘墉极为重要的一项职责,然而他居然在这般关键的文件上犯了错,简直是失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种错误严重影响了众多才学渊博的士子的未来,也让国家的人才被埋没了。按说刘墉不该再被准许负责考试事宜,然而他并未触及任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再加上深得皇上的信任,这件事最后也就没了下文。
这事的影响可不单单局限在考场之内,而是把士子们的那股子士气给狠狠打压了下去。本来科举是公平又公正的,可如今却让一个“大”字给搅得乱七八糟,着实让人想不通。好多力求上进的读书人对未来都没了盼头,甚至还有人干脆就不考科举了。这么一来,无形当中就让国家的实力变弱了,老百姓的心也散了。刘墉的这番举动真叫人愤恨不已。一个当官的要是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不能尽心尽力地做好,那还说什么根据才能任用人员呢?
【五、明哲保身之不为,危害远甚贪官】
王鸣盛的言辞那叫一个尖锐,他说刘墉的危害可不比和珅小。确实啊,和珅这人品行不端,可刘墉呢,连自己份内的工作都干不好,结果闹得人才匮乏,国家的形势也衰败下去,这造成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刘墉啥也不干,任凭朝政一天天地腐朽下去,这比起和珅个人的贪污,对国家前途的影响可要更直接呢。
一个贪官还能凭借皇权去压制,可懒官和庸官那绝对是导致灭亡的祸根。就因为刘墉啥都不干,这才让和珅有了空子可钻。
王鸣盛的论断可谓是相当精准,着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要是官场里净是像刘墉这类人,那想要政治清正廉明,恐怕就很难实现了。和珅相对来说较为精明强干,不得不说,刘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和珅等人的“助力”。倘若换成一位勤勉政事、关爱百姓且思想前卫的官员,也许就能压制住和珅的锐气,使君主回归正道。
【六、亦走也,其何笑焉?】
刘墉虽说一生官职颇高,然而却毫无建树,就连主持会试时都出现了重大失职过错。现今的人们不应将他视作“好官”,而应当深入思考:一个官员要是不思进取,不去惩治腐败,对黑暗面的存在及扩张予以纵容,那么其造成的后果会比贪官的个人行径更让国家颜面无存。这就如同杜甫所说:“亦走也,其何笑焉?”
【结语】
历史是我们应当去钻研学习的,可不能随便就给它下结论。要评判一个官员是“好”还是“坏”,不能光看他表面上是清廉还是贪婪,得看他实际做了些啥以及造成的后果。刘墉的失职误国,比起和珅个人的贪得无厌,更让国家脸上无光。现在的人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不能小瞧了官场里那些只想着明哲保身的人的害处,也不能觉得他们就是“好官”。历史能帮我们积累智慧,现实能让我们创造伟大事业。希望执政的人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勤奋工作、关爱百姓,让国家强盛、人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