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初,东北的契丹发生了大饥荒,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一、武周朝廷正处在下一任接班人选举的关键时刻,武三思为了拍武则天的马屁,打算在宫门外立一根纯铜打造的大柱子,名为天枢。
上面将记载着武则天的所有功德,供后世瞻仰。
这么大的一根铜柱子花费肯定不少,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先是增加百姓的赋税,没钱交就拿农具补上;然后再搜刮周边胡人,史书记载“诸胡聚钱百万亿”,可以说胡人的老本也被搜刮一空了。
要是碰到正常年份,勉强还能负担得了;恰巧契丹刚遭遇了天灾,导致饥荒不断。
按理说,朝廷应该派人来赈灾才对。
然而并没有,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不赈灾,还对契丹百姓横征暴敛、大势搜刮,将契丹人当奴隶随意使。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在他面前都是奴隶,可以任意鞭打使唤。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五月十二日,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联合起兵反抗武周。
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很快就攻陷营州杀了都督赵文翙,接着以孙万荣为前锋,向周边城池进攻、所向无敌,十日间就聚集了数万大军。
“营州之乱”正式爆发!
二、后面就是常规操作了,武则天先是非常的愤怒,然后就开始调兵遣将。
猜猜武则天这次派出了多少位大将?
六月二十五日,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前去平叛。
你没看错,整整28位将领!
不知道的还以为有百万人叛乱!当初李世民、李治攻辽东、征高句丽时,也没派出这么多将领。
这还没完!
为了给武家子弟镀金,武则天还特意派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从字面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在后方镀金的官职。
在武则天看来,契丹弹丸之地、区区数万人,自己一下子派出28员大将,不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既然是稳操胜券,派侄子武三思去后方度下金,提升下武家人的军功,将来才能更好地参与储位之争。
那么,武则天派出这么多将领的效果如何呢?
八月二十八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大军交战于东硖石谷,几乎全军覆没。
28员大将出马,就以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收场。
李世民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武周朝廷真就没人了吗,派出一位能统帅大军的名将有那么难吗?
别说,还真的派不出来!
当初武则天为了清除异己,阵前斩杀了名将程务挺,自断了臂膀。突厥人听到程务挺被杀后,喜出望外,互相设宴相庆,从这就能看出程务挺对突厥人的威慑力。
程务挺死后,突厥人还为其建立祠堂,每次出师征战,必先要去祈祷敬拜。要是程务挺还活着,武周的外战也不至于如此不堪。
除了程务挺,武周还有一员名将王孝杰。此时王孝杰刚打了一场大败战,败给了吐蕃大将论钦陵,武则天一怒之下将其罢官免职了。
正因为如此,“营州之乱”爆发时,武则天真的是无人可用,要不然怎么会想出“以数量堆死质量”的损招。
其实,这种名将凋零的情况,早在高宗朝就已经出现了。
三、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强巅峰,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自然离不开那些善于外战的名将。
然而,负责开拓这些版图的名将,清一色都是太宗李世民留下来的。
像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苏定方,他是跟随李靖闯出来的名将。
还有灭高句丽的李绩,他是瓦岗寨的元老,也是李唐的开国功臣,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大臣。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是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发掘到的人才。
距李绩、苏定方之后,高宗朝军界天花板的裴行俭,他是苏定方的唯一亲传弟子,也是在贞观时代成长起来的名将。
毫不客气的说,李治之所以能开疆拓土,都是靠他老爹李世民的功劳。
随着这些老一代名将凋零后,高宗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厉害的名将;这种青黄不接的窘境,一直延续到了武则天时代。
直到玄宗朝,才再次出现了将星璀璨的局面,有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还有李光弼、郭子仪,每一个都是威震天下的名将。
在李治时代,对于将才的培养,是十分失败的。
李治还是毕竟幸运的,老爹李世民还给他留下那么多名将;武则天就比较惨了,李治就给她留了一个程务挺和王孝杰,程务挺还被她给杀了,现在就只能靠王孝杰撑着了。
四、神功元年(697年),契丹大军攻入河北,朝着武周腹地进发。
万般无奈下,武则天只能起复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苏宏晖为副,统兵十八万征讨契丹。
三月十二日,王孝杰大军就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与契丹孙万荣军遭遇上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契丹军一见到王孝杰大军,立马转头就跑。
王孝杰刚打了败战,正憋着一肚子火,急着想要拿胜利冲刷耻辱;敌人就在眼前,哪有不追的道理,于是就产生了轻敌冒进的想法。
东硖石谷中间狭窄,无法容纳大军前行,王孝杰便亲率少量精锐追赶契丹大军,而苏宏晖则率领大军在后面支援。
契丹军是边打边撤,王孝杰是越追越勇,一路上砍杀不少契丹士卒;当追到一个靠近悬崖的地方时,契丹军突然不跑了,调转马头直扑王孝杰军。
见此情景,王孝杰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中了圈套了。
四周突然冒出大量的契丹军,将王孝杰等人团团围住。此时的王孝杰只能拼死抵抗,只要能支撑到苏宏晖大军的到来,他就还有活着的希望。
王孝杰不知道的是,苏宏晖眼看他中了契丹的埋伏,害怕自己前去救援就是送人头,于是中途就拍拍屁股,率领主力撤退了。
没了支援,孤军深入的王孝杰终因寡不敌众,最终选择跳崖自尽。
武周王朝仅剩的名将,就这样折在了东硖石谷。
王孝杰死后,武则天又派出武家子弟武懿宗率领二十万征讨契丹。
这武懿宗也是个人才,人刚到了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听说契丹将领骆务整的数千骑兵将到,连武器和补给都来不及拿,就赶紧往南逃跑,拱手就将赵州让给了契丹。
武则天得知后暴跳如雷,但是却无可奈何。武家子弟挂帅出征契丹,结果从东北前线一路败退到河北腹地。
面对这场叛乱,武则天真的是没办法了!
五、最后,武则天只能选择跟突厥合作,利用突厥人的力量才将契丹叛乱给平定。
突厥人肯定不会那么好心的。想让突厥人出兵,不喂饱他们,他们怎么可能会答应的。
突厥人一开口就要全部的河西降户,答应了才肯出兵。
所谓“河西降户”,是指高宗咸亨年间陆续归附唐朝的突厥人,唐朝将这些人安置在河西走廊的丰、胜、灵、夏、朔、代六州居住。
经过长期与汉族杂居,这些“河西降户”人口增长迅速,家境殷实。当时突厥可汗默啜的实力还撑不起复兴大突厥汗国的野心,所以向武周要求归还“河西降户”,目的是为了扩充突厥的力量。
武则天不会看不出默啜小心思,但是她却无可奈何,毕竟现在是她在求人帮忙。
一番讨价还价后,武则天还是被迫同意突厥的要求,将河西降户送给了突厥。
突厥一出兵,“营州之乱”很快就被镇压了!
这一战,武周在战场上折损了几十万的将士,还折损了仅剩的名将王孝杰,也让世人看清了武家子弟的无能。
六、“营州之乱”彻底撕掉了武则天的遮羞布。
大唐在武周时期出不了厉害的名将,跟整个朝堂气氛是分不开的。武则天为了称帝,重用酷吏和武家子弟,很多名将还未成长起来,就被扼杀。
名将程务挺只是为宰相裴炎求个情,就被武则天在阵前给砍了。
这事让将帅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武则天手下不懂政治,到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于是,将帅们都去研究政治了,反而荒废了军事才能。
或许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初设武举”,以后武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官,这为后来玄宗朝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也是玄宗朝能够名将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说下“营州之乱”中发生了一件小事:
武攸宜身边有一个幕僚叫陈子昂,看到武周军队一直在吃败仗,就不断地向上进谏,都不被采纳。
有一天心情非常郁闷,陈子昂就独自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经历、慷慨悲吟,于是就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阿路74
武则天这个皇帝其实真的当得很一般,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国家军事上走下坡路,酷吏横行于市,李唐宗室几乎被她杀绝,这些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堵死了后代女人的皇帝之路。
素还真
武则天能力一般,李治走后那几年都在开倒车,直到三郎上位
听说与思考
明君当朝才出名将名臣。大唐的名将名臣大多集中在李世民、李隆基时期。武周时期出名的酷吏,专干斗争整人。
Bianco
武周有名将啊,能让论钦陵都吃瘪的黑齿常之,裴行俭的副将程务挺他俩不就是吗?结果都被武后杀了[汗]
Monster.NE
李老二的皇位是武力夺来的 ,之后的皇帝怎么会不限制武将兵权和人气人脉。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不也是充分吸取前朝经验 。阿曌又怎么可能不学李老二“杀兄弑弟囚父占嫂”的精髓 ,把控所有大权 。
Monster.NE 回复 11-27 18:27
可能都是看隋唐长大的吧 。都没看过正史,甚至野史都没看过 ,拿着小说 演义 洗古人。之前不还有一帮洗甄嬛的嘛
秋来九月八 回复 11-27 07:25
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李元吉死心塌地支持李建成,因为失败了可能就是死,成功了啥也没有?他保持中立没人会动他,唯一的可能就是得到了这样的许诺,所以史书记载的这点很有可能。你这样说那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