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与大家继续分享“阴阳”之道,学易必须了解、掌握“阴阳”涵义,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皆可延伸。大抵世间万物,皆有其根源与脉络,犹如那浩渺宇宙中的繁星,各自闪烁却又相互关联,让我们一同踏入这阴阳之境,去探寻那隐藏在天地自然背后的深刻规律。
且看这太阳,高悬于天际,其日光所照之处,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此为阳;而那背日之处,虽少了几分热烈,却也有着别样的静谧与深邃,此为阴。这阴阳之分,并非仅仅是明暗的差异,它蕴含着宇宙万物的两面性,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自这阴阳之始,自然界便有了寒暑温凉的更迭。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那是阳之盛极;冬日凛冽,寒风刺骨,便是阴之凝重。而春秋二季,恰如阴阳的平衡与交融,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寒暑温凉,恰似宇宙的一双大手,掌控着万物的生长与凋零,形成了一种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制约法则。
古人云:“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这其中的奥秘,便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以体现。天地日月昼夜,哪一处不是阴阳的化身?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水火明暗动静,亦是如此。水之柔润,火之热烈;明之敞亮,暗之幽深;动之活跃,静之沉稳。内外寒暑上下,雌雄男女刚柔大小左右上下前后,这世间的一切,无不被阴阳所涵盖。道家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此道,便是自然变化的规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空中的风云变幻,雷电交加,晴雨交替,皆是阴阳的博弈与调和;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大地既有高山的巍峨刚强,又有河流的婉转柔和;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在世间,心怀仁爱之柔肠,亦秉持正义之刚骨,兼三才而论之阴阳,方知这宇宙万物皆依阴阳变化,刚柔相推,生化不息。
就说这气,混沌未分时,天地未开,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阳地阴,由此而始。当天地之气相互交媾,便孕育出了万物生灵。这气,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展现出不同的冷热变化状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气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以数而论,13579 为阳,02468、为阴,在河图之中,1234 在内层代表地球的山川河流,为阴;6789 居于外,代表地以外的空间和四季变化,为阳。这生数与成数,蕴含着天地之理。一二三四不仅是山川河流的象征,亦代表着春夏秋冬山水所收藏的阴阳二气。冬天与春天,山水收藏为阳;夏天与秋天,山水收藏之气为阴,土或水的温度冬暖夏凉,外部六八代表寒气,七九为热气,这其中的微妙变化,无不体现着阴阳的相互作用。
再看那风水学中的讲究,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延,白虎驯伏,这看似神秘的说法,实则是河图阴阳变化之理依形态的体现。北方阴六,东方阴八,南阳七,西方阳九,玄武主后北方来龙,由高而降,如人之垂头,稳重而内敛;朱雀主前方流水,东西横过或两水交流,悠缓有情,恰似丝带飘舞,灵动而活泼;青龙高大蜿蜒,护佑如臂;白虎柔顺展抱,和谐共生。这些形态上的阴阳变化,并非无端的臆想,而是古人对自然环境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的结晶。
阴阳二气在交合中演化出先天卦八之过程,乾震坎艮秉阳气多为雄,坤巽离兑秉阴气多为雌。雌雄山水交媾,产生金木水火土,进而成就万物。万物的生存皆离不开“气”,它们在自然界中运行变化,遵循着生老病死枯、吉凶祸福随气之旺衰而定的规律。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辅,阴阳互根,雌雄交媾,万物才能在各自的环境中和谐共生,平安吉祥。
这气,乃天地浑然之元气,充盈于天地之间,涵养着宇宙万物。它既能赋予万物生机,亦能决定万物的兴衰。气机虽一,却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是那混沌未开时的浑然之态,是人所禀受的根本;后天之气,则是天地升降之机,随春秋之变而流转。万物之生,皆待后天之气;而人虽禀先天之气而生,但亦需顺应后天之气的变化。天运为气之母,气为天运之子,二者相依相随。天运在北,气亦随之北移;天运在南,气则南向而行;天运东升西降,气亦随之而动。
然而,我们在探寻这些阴阳之理、自然之律时,切不可陷入无科学论证的迷信之渊。这些古老的智慧,虽历经岁月沉淀,却应在现代科学的审视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要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总结,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而非盲目地追捧与夸大其神秘性。
这阴阳之道,是古人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与平衡。我们应将其融入生活,感悟自然的节奏,顺应天地之理。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看看那日出日落,感受阴阳的交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留意四季的更迭,体会气的变化对身心的影响。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阴阳之学只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去传承与弘扬这些古老的智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在这阴阳之奥、自然之律的探寻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感悟易学的精髓,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您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这古老文化传承的支持与鼓励,它将鞭策着我们在这条文化探寻之路上不断前行,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