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司美格鲁肽“减重神药”的故事,又有了新的后续。
11月下旬,诺和诺德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下称商品名“诺和盈”)开始入院销售。这款全球首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周制剂,终于摆脱了“糖尿病超适应症用药”的名头,开始正八经地以减重产品的身份在中国迎来商业化。
作为处方药,先前,减重适应症未正式获批时,普通人群想要购买司美格鲁肽存在一定门槛。如今,闸门被打开,消费者自然为之疯狂。各大社交媒体上,交流哪里可以买到诺和盈,或晒出预约记录的经验贴不在少数。
尽管热情在前,聪明的消费者还是发现了些许端倪:在各大预约渠道上,诺和盈的定价远高于此前的降糖版“诺和泰”。多位行业人士提到,两款产品“并无二致,只是商标不同”。但如果折合单价,最高差价可达4倍以上。
诺和泰在2022年进入医保后,3ml和1.5ml大小两个规格的产品价格分别为814元和478.5元。后又经调价后,大规格产品如今的院内售价基本为700多元。在三甲医院减重门诊内,符合条件的减重者可通过超适应症用药的方式以该价格购买到诺和泰。相较之下,诺和盈1.5ml规格产品在电商渠道的标价基本就在1600元以上。
“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不会进入国家医保。市场定价的情况下,诺和盈的价格高于诺和泰,理论上无可厚非。”一位在某国内GLP-1概念企业中负责电商零售业务的管理人士吴迪认为。
2024年前三季度,在彼时尚未开拓减重市场的中国,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就已达到7亿美元。面向更广阔群体的减重适应症上市,理论上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有分析称,到2030年时,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销售额或将逼近50亿美元。
但经历过去一轮“市场教育”,这种预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消费者“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月费是大几百元”的认知中。
如今,高价在前,新的“药王”是否真的会出现?
诺和在“试探”,消费者想观望过去,糖尿病处方会阻隔住不少想用司美的人;但如今,减重适应症正式获批,理论上会降低这款产品的使用门槛、进一步放量,这是市场预期司美会成为新一代“药王”的大前提:
按规定,代谢检查无风险后,只要初始体重指数(BMI)≥30kg/m2,或在27kg/m2至30kg/m2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超重和肥胖症的人都可以用药。
而在实际接诊中,这个规则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宽。36氪近期走访的多家医疗机构中,医生们的标准基本是BMI在25以上就可以用药。
曾经为了买司美不惜找人“借”糖尿病处方的减重者,乐见这样的宽容。但他们很快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阻挡在了自己和诺和盈之间:价格。
12月,梁友终于还是放弃了线上预约诺和盈,又一次走进北京某三甲医院减重门诊,以不到720元的价格买了一支3ml(4mg)的大规格诺和泰。今年8月,他原本已经停掉了使用近一年的诺和泰,除了“感觉用药瘦到了一定瓶颈”,也因为用于减重适应症的诺和盈刚在国内获批,希望直接购买减重版。
为了防止出现副作用,使用司美格鲁肽一般会经历从0.25mg、0.5mg、0.75mg,最高到1mg注射剂量爬坡的过程,“每个剂量大概用2周后再往上升”。
目前,在电商预约平台,常见的是1.5ml(0.68mg/ml,0.25mg/剂量*4次)规格的诺和盈,定价1630元左右,相当于单次使用价格400元。
但在“诺和泰时代”,哪怕是在每次都用1mg最大剂量的情况下,像梁友这样开具一支大规格产品,单次使用价格只要180元左右。如果从0.25mg开始逐渐往上爬坡,单价只要90元。
两者之间,差价可达4倍以上。
这是“梁友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而开具处方的医生也提醒他,不保证未来能一直以这样的方式用到便宜的司美格鲁肽。
“区别还是蛮大的。”吴迪解释:“不过,全球范围内,不考虑货币单位的情况下,诺和泰在中国的定价基本是最低的。但减重适应症更偏消费市场,很多人愿意为此支付溢价;另外,从科学效果角度,它比每个月花2000块钱买控糖食品,或报减肥班要好。”
诺和诺德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但与此同时,在见识过诺和泰的价格后,为诺和盈支付溢价的意愿在消费者群体中是否真的如此强烈,可能还不好说。
在这方面,供货量或许是一个窥探诺和诺德管理层想法的角度:诺和盈上市后,和睦家医疗、嘉会医疗、爱康集团、毓舫集团等私立医院、体检机构纷纷“官宣”产品到货,开启预约通道;同时,美团、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已上线诺和盈的预约诊疗服务,成为这场“减肥神药”销售战中的有力助攻。
阵势很大。但,“诺和诺德只是雨露均沾地给每个可能放量的合作方撒了点芝麻”。
华东地区一位首批引进诺和盈的私立医院人士评价。他供职的医院非常重视这款产品,早早就规划好了预约服务和产品销售套餐。虽然不排除刚上市尚未起量的影响,但其所在分院区首批到货不足10支,后续虽很快补货,但也只有百支左右,“听说一些友商情况也差不多”。
“诺和诺德可能也在试探市场,看大家对高价司美格鲁肽的接受程度。”前述私立医院人士认为。
“试探”的结果或许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显现出来,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线销售近一个月后,如今,以美团、京东为首的两大电商平台上,诺和盈相继降价,1.5ml规格的产品均从1600多元,降到了1400元以下。
电商或迎合规考验诺和盈上市后,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在于,电商扮演了这款处方药的重要市场推力。
肥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定义,减重药的需求也不仅限于院内临床。伴随着司美格鲁肽作为消费品的属性不断强化,互联网营销这种更宽松、便捷的方式的确更适合这款产品。
不过,按照现行管理规则,非降糖类药物注射剂不得网售。产品启动商业化后,诺和诺德也曾对外表示,公司并未授权产品的网络销售,而是会“根据肥胖症患者分布,在公立、私立医院和药店渠道铺货”。目前,消费者看到的诸多电商链接,主要承担的其实是向线下私立医疗机构导流的作用。
在部分从业者看来,由于同时叠加处方药的身份,这中间其实存在着一定模糊地带。
目前,尽管电商平台在商品类目中会添加“挂号+诊疗+取药服务预约”的标签,在流程上具备合理性。但以诺和盈产品为“吸睛点”,更像是“根据买药的需求来安排一个问诊”,本质上还是一个已经确定了的购药行为中的一环。
“如果是诊疗服务预约,那应该像我们在线上挂号一样,按照疾病分类来进行,比如内分泌科门诊、呼吸内科门诊等。”吴迪解释。
无可否认的是,随着诺和盈的上市,司美格鲁肽作为减重药的身份将进一步在消费者心中强化。有志于抢夺这部分市场的中国企业,亦不在少数。据Insight数据显示,目前适应症含“肥胖”的国内GLP-1在研项目,就超过70项;审评审批层面,仅今年以来,已有九源基因、华东医药、华润双鹤、石药等企业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产品获批开展减重适应症临床,进展快者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
未来,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交易,或许都将在线上完成。在继续撬动百亿市场的同时,处方药监管、安全用药等问题也必然成为政府部门、药企,乃至于电商平台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讲,诺和盈正在为后来者们探路。这个结果,也值得令人期待。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